□本报记者 桂传念 文/图
近年来,平坝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乡村环境整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力促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个个生态秀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正蓬勃兴起。
美丽乡村展新颜
整齐的房屋,干净的街道······在冬日暖阳照耀下,夏云镇小河湾村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过去,这里杂草丛生、垃圾乱堆乱放,经过‘四清两改四严禁’整治后,建成了好看的纳凉亭、小公园,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到这里步行、游玩。”小河湾村民唐勤国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夸赞不已。今年年初以来,小河湾村以“文明在行动,乡村大扫除”为契机,狠下力气,对全村沿河和沿路违章搭建物进行全面清拆,并落实外立面美化、绿化和亮化,有效提升了村庄面貌。
小河湾村的美丽蝶变是平坝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乡村要振兴,宜居是前提。今年以来,平坝区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注重整合乡村资源特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建成了一批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
每逢节假日,羊昌乡龙海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近年来,龙海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宜人、文化底蕴深厚等优越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促进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除了龙海村,平坝区还拥有不少风格鲜明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白云镇平元村发挥“兵支书”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宜居乡村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天龙镇合旺村用大数据赋能宜居乡村,提升了创建效能;鼓楼街道向阳村就地取材,让村庄变美、乡村宜居。因地制宜,因村容村况就地发展的新思路成就了风格各异的乡村振兴路线,连片带面,激发美丽乡村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带增收
走进平坝区十里五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田野阡陌纵横,即使在冬季,绿色的蔬菜向阳生长,处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平坝区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平坝区按照“一基地两沿线十四坝区”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和交通沿线、主要旅游景区及各类园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选准主导产业,落实经营主体,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区共完成水稻栽插面积13.3万亩,总产量6.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8.7万亩(次),总产量79.35万吨,产值18.28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今年3月,贵州华创投资有限公司联手广东江门宝基贸易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夏云镇江西村。
“旱地西洋菜深受珠三角地区的百姓喜爱,远销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市场。”广东江门宝基贸易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兆平介绍道,贵州气候条件独特,经过前期的试种,旱地西洋菜每年可以收割15至18茬,亩产量能达到12000斤/年,年产值约1470万元。
“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协议,从绿色蔬菜种植、产品销售,形成一条蔬菜产业链,蔬菜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平坝区蔬菜品种品质及产业产能,让农户种蔬菜有保障,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面貌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贵州华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招祥介绍道。
农业兴,村民富。“十三五”期间,平坝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24万亩,项目区基本达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保产高产要求,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夯实了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区14个坝区已创建为达标坝区,青庄、高田两个坝区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乡风文明促振兴
在大力推动乡村物质文明更好发展的同时,平坝区也积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为治理滥办酒席的陈规陋习,塘约村制定了新风气管理九条规定,村民们称它为“红九条”。“红九条”规定以户为单位,户户签订“承诺书”,规定除红白事外一律不准操办其他酒席,提倡节约,不搞浪费,红事统一为八菜一汤,白事统一为大盆菜,提倡礼金100元以内,且酒席的办理由村红白理事会服务队统一提供“一条龙”无偿服务。村民违反九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经组委会核实,一律列入“黑名单”管理,考察期为三个月。
整治滥办酒席一年下来,村民们节约了不少钱。风气正了,村民心气也顺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此外,塘约村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中,积极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使“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观念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夏日纳凉学技术、冬日晒暖听讲习。在十字乡大院村,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上演,开展“田间讲习”,按照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定授课“菜单”,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种养知识、进行技术教育、产业引导等实践活动……村民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丰富生活。
十字乡政府宣传委员洪文菊说:“乡镇文明实践宣讲员的构成既有党员干部,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业务骨干,除了农业知识,他们给群众带来的内容也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