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路修通了!我们运肥料、收获庄稼都用车辆运了。紫云县松山街道办白河村上白作组村民张岐江如是说。 “前些年,我们采收玉米全靠背篓背,背一篓玉米回家脱粒晾干后,只有60斤干玉米。”张岐江说,亩产800斤的玉米地,在采收时要用背篓背运13次,每次要背着走半个小时的崎岖小路,人挑马驮时代的农民太不容易了。 而今,产业路修建到坡地上、田埂间,村民们种植玉米转运肥料,采收玉米都有农用车;打田插秧不再用牛耕,而是用打田机替代作业,省时又省力。 “过去收割一季庄稼要收割半个月时间,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三轮车,收割庄稼时开到紧靠田地的产业路上,用背篓把采摘的玉米转装到山轮车上就行了。”张岐江说,产业路修通了,收割一季庄稼两三天即可完成。 松山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武伟说,今年,他们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白河村修建了3.6公里产业路,让该村上白作组、下白作组、中心组的230户人家在农业生产上告别了肩背马驮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