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践初心
——平坝区人大机关帮扶羊昌乡九龙村小记

2021年10月27日第05版

分享到:

□王明领

“栽油菜、挖折耳根、挖地萝卜、给菌棒破袋……”深秋,走进平坝区羊昌乡九龙村,田地里一派忙碌景象。村党总支书记龙祥介绍说,摘完烤烟,割完稻,村民们又可以到基地里挖姜、挖地萝卜,每天有100多元收入。

“以前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干闲。现在一年四季工作一茬接一茬,只要勤快,收入不是问题。”谈起村里的变化,近70岁的老支书龙安章深有感触。特别是近几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在我们住洋楼、开小汽车,城里有的我们也不缺。”龙安章说。

九龙村地处平坝区最南端,与黔南州长顺县马路乡、西秀区黄腊乡接壤。4年前,九龙村还是个落后村,村庄道路年久失修,柴草乱堆,垃圾乱放,基础设施陈旧……在平坝区人大机关的真情帮扶下,产业兴旺了,“颜值”提升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九龙村发生了美丽蝶变。

牵牛要牵牛鼻子,解忧要解百姓忧。平坝区人大办公室主任谭科峰介绍,2017年以来,平坝区人大机关从群众最关心关切的事抓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建成“组组通”5.12公里、产业路4.1公里,硬化“连户路”和庭院7297.96平方米,实施4处人饮安全提升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216盏,安装有线电视,新建文化广场,开展以改厕改厨、垃圾集中处理、美化公共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宜居乡村创建……一个整洁、有序、充满活力的新九龙村呈现在人们面前。

为推动九龙村产业发展,平坝区人大机关争取到15万元资金,为九龙村编制村级五年产业发展规划,联系爱心企业出资50余万元为九龙村进行村庄规划和整治……

村民要富产业是基础。以前九龙村除了种植水稻,产业几乎是“一穷二白”,村民致富无门。平坝区人大机关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为九龙村量身打造了“种养结合”“长短互补”“大户带散户”等产业扶持措施,建设食用菌大棚126个,种植樱花1000余亩、蓝莓50亩、西瓜80亩、烤烟1000余亩、地萝卜90亩、辣椒500多亩。村里还成立养殖合作社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肉牛80多头。

谈起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村民罗老五激动地说:“我们已经成这里的长工了,每月有两千多元收入,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同她一样常年在食用菌基地里务工的有10多人。

走进大棚,菌棒上一朵朵香菇破袋而出,煞是喜人。负责人张正华介绍说,基地每年培育菌棒70多万棒,平时用工十多人,忙时四五十人,村里的劳动力不够,有时还要到外村请人。“再过一周就可以采收了,活路轻巧,五六十岁的都可以干。”张正华脸上满是喜悦。朵朵绽放的香菇为村民撑起了“致富伞”。

民生问题无小事,百姓冷暖挂心头。平坝区人大机关始终把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按照“54321”结对帮扶机制全员与九龙村53户建档立卡户认亲结对,入户讲解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申请各种政策待遇,对困难群众拉一把、扶一程。

了解到村民赖王氏住房和家庭的特殊情况后,平坝区人大机关上门及时给予帮助,并联系爱心企业人士给予支持,及时解决了赖王氏的住房问题。村民赖兴德和刘发忠身体不好,生活困难,平坝区人大机关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干部和爱心人士,给他们送去衣物、煤炭、火炉等过冬保暖防寒物资。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几年来,平坝区人大机关帮助九龙村68户实施危房改造,为33名建档立卡劳动力申报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为9名建档立卡户申请为村级生态环境保护员和林管员,免费接送残疾人到区人民医院开展残疾鉴定……

按照平坝区委的统一安排,今年5月区人大机关已经调整帮扶联系其他村了,但平坝区人大机关也一如既往继续帮助九龙村。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几年来,平坝区人大为九龙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用真情收获了群众的信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