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劲松 实习记者 蒋天瑜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镇宁自治县革利乡附近的革利风电场,只见一个个“大风车”拔地而起,与周围连绵青山相得益彰,巨大叶片不断转动,源源不断地把风能转化为电能。 “去年底,部分设备并网发电后,单日最高发电量可达100万度,日均发电20万度,到目前发电量已将近6000万度,已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革利风电项目现场副经理杨林告诉记者,该项目于2019年10月份开工,总装机5万千瓦,今年三月全部完工,计划年发电量可达9000万度,实现税收600万元以上。 “风能发电节能环保,可作为国家能源结构的有效补充。”杨林说,镇宁革利风电项目周边风能资源丰富,年利用小时可达2000小时左右,项目建成后基本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 爬上附近山坡远眺,只见风能发电设备上的巨大叶片随风转动,产生的电能被收集到配套建设的变电站,然后传输到位于紫云自治县的另一个升压变电站,最后到达千家万户。 “项目中发电设备叶轮直径达150米,部分单机容量达3450千瓦,为贵州省内山地风电建设项目之最。”杨林介绍道,项目建设过程中践行低碳绿色集约的理念,原计划20台发电设备减少到17台,以最大程度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风能,作为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传统发电模式相比,风力发电还拥有许多优势,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也能减少发电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并兼具旅游观光等功能。“风力发电较于其他发电方式成本更低,我们还与附近茶企合作,天气好的时候会吸引很多游客来这里采茶、观光,辐射带动农业、旅游等周边产业。”杨林说道。 据了解,革利风电场一期项目装机容量为50兆瓦,年平均风速为每秒5.77米,年利用小时1982小时,总投资为4.1亿元。该项目即投产、即盈利,项目的成功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保护自然资源、拉动地方经济、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