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锐 井刂 天高云淡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普照大地,笔者到关岭寻觅千古之谜红崖天书。 清晨乘车向南出发一路而去,从南站上了高速,一路上欢声笑语。在黄果树站下匝道,绕过黄果树瀑布边缘,沿滇黔公路302国道,顺着陡峭的山势,蜿蜒曲折地而去,从沪昆高速公路,坝陵河大桥下面,穿过高大粗壮的桥墩,一桥已经飞架南了北,千壑早已变成了通途。 遥远的深深峡谷对面,山岚叠嶂苍翠的山体之上,闪烁着巨型的两个大字,关岭的名号鲜艳夺目,镶嵌于大山之中,对岸的关索岭上,就是关岭的县城,已经雨后春笋般竖立,正道是关山飞渡,岭秀黔中的风采,一帘幽梦的滴水滩瀑布,飞流直下汹涌澎湃咆哮。 车转弯抹角一路而下,路桩醒目一晃而过,海拔越来越低,气温越来越高,行至半山腰,从左边叉口,开辟出一条小路,笔直的向上而行,通往晒甲山上,山路崎岖不平,道路两旁的荒草,轻柔地抽打车身,山中平整出的台地上,生长茂盛的黄桷树,盘根错节绿树成荫,华盖如伞郁郁葱葱,闪亮着碧绿的光影。 公路已修到此为止,树立着块全省文物保护单位,殷红的古色古香石碑,一条羊肠小道崎岖蜿蜒地盘旋而上,高一脚低一脚的探索,踩过齐腰深的茅草丛,跟随着前人的脚步,缓缓地向前挪步。 记得上个世纪末,当时的地委行署,曾经悬赏百万元,全国各地征求破译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因无人识破导致流产,却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千里迢迢的慕名而来,走进安顺,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 据清代《安顺府志》记载,殷高宗石刻,在永宁州东五十五里红岩山,一日诸葛武侯碑。《黔书》日,永宁有诸葛公碑。《永宁州志》也说,诸葛碑,在红岩晒甲山悬岩上。此石刻惟见于此二书。考其文义,当为殷高宗伐鬼方还,经其地纪功之刻石。观其磅礴之气,盖已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矣。详细记录在册。 其实记载最清楚,是清代《永宁州志》,晒甲山,相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诸葛碑,在红崖晒甲山悬崖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不可辩识。字若朱书,并非镌刻,岩石剥落寸许,筆画如新。兹将字刑摹刻于卷首。拓片清晰光怪陆离,至今成了无人能够辩认,无法破译的千古之谜。 根据清代《安顺府志》的记载,并释文日,维踣秋,尊齿 威武虎虐,王迺还卣方,卣旅竭首巢,东蹈義皤,南甶甶。还自圆其说的阐述,记载在史书上。附清杨茂先《晒甲山》的诗文一首,晒甲争传旧日名,居人犹自说南征,而今安享耕田乐,早晚山头课雨晴。 抬头仰望晒甲山顶上,鬼斧神工的呈现壁,巨大的悬崖扑面而来,历经历史岁月的风雨,雨水浸渍着斑驳的痕迹,呈现褐黄黑白殷红,色彩斑斓的神秘图景,像位寂寞的驼背老人,孤独地站在山巅上,站成尊永恒的千古雕像,俯瞰艰辛的芸芸众生,一双艰难跋涉的脚步,从古驿道上走过,消失进万山丛中。 在苍茫的高原上,广泛流传民间谚语,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大小秤来抬。普遍的认为是幅藏宝图,至今也无法找到珠宝,深藏在苍茫的高原大山深处,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也越来越吸引着世人,追逐探索神秘宝藏,再次的重现江湖。 艰难的爬上山顶, 坐在红崖下休息,感触“故人”真实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残遗孤独远去的背影,走过残存古驿道,金戈铁马烽火狼烟,渐行渐远的消逝,在历史的最深处,山那边还是山,天地边缘的尽头。 在沿路返回的途中,愉快吹响悠扬的口哨,穿过树丛竹林山岗河流,响彻云霄久久回荡,看见两只绚丽的蝴蝶,在莺飞草长的花丛中,成双成对的比翼双飞,蝴蝶飞花飞满天翩跹,那可是远去的灵魂,虚拟成的美丽幻影。 下山乘车向断桥而去,绚丽绽放的三角梅,缠绕着古驿道,路边花朵争奇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