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幸化为动力 用行动诠释奉献
——记第七届全省道德模范张兴燚

2021年8月27日第11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高智

秋风催熟,瓜熟蒂落,在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月霞村的80亩八月瓜生产基地,张兴燚虽只有一只手,但丝毫不影响其摘瓜的速度。

这片八月瓜基地是张兴燚的爱人创办公司的主要产业之一,今年6月张兴燚辞职离开沙营镇纸厂村村委后,除了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一有空便帮着爱人摘瓜送货。

“离开奋战多年的地方,我心里也很难过,但丈夫尚在创业阶段,小儿子才10个月大,前后考虑了20来天,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换个战场继续奋战。”张兴燚告诉记者,她会与丈夫经营好企业,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经磨难 截肢让她身陷痛苦

“曾经的我自暴自弃,想过轻生,是家人、爱人、战友和乡亲们让我重拾了生的希望。”对张兴燚来说,多舛的命运或许是人生中历经的磨砺,忘怀以后,才能更加懂得和珍惜美好且幸福的生活。

2013年的春节,张兴燚在返回老家过年时,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她的人生。

“醒来后,医生说我的右手需要高位截肢,如果不截去右手,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那时,听到这个消息的张兴燚,脑袋一片空白,无法想象没有右手以后该如何生活。

想到年迈的父母,张兴燚不得不接受现实,截去了右手。术后,看到空空如也的衣袖,她一度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为了给自己治病,张兴燚的父母给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

“那时,有人上门来要钱,父母白天赔着笑脸,夜晚就背着我偷偷抹泪。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也是这一切提醒着我必须振作起来。”张兴燚说,生活还是要继续,她不能把自己的不幸变成家庭的负担。

“这个家需要我。”带着这种信念,张兴燚渐渐解开了心结。

不甘命运 奋发图强重获新生

为了还清家中的债务,张兴燚向县妇联和县残联寻求帮助,把肇事司机起诉至法院,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赢了官司,获得赔偿,为父母还清了债务。

为了能够让左手更加灵活,张兴燚每天坚持做家务、练字、刺绣……。经过半年时间的练习,她的左手已如右手一般灵活。

2014年,张兴燚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县妇联负责人,因为她是中专生,见过世面,还懂电脑,是村里为数不多有文化、有知识的妇女,便向纸厂村村委推荐她担任村主任助理。但她当时还未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担心干不好工作给村里拖后腿,让别人笑话。

也是那一年,她被村里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曾经月薪过万的张兴燚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贫困户,这件事让她倍受刺激。“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脱贫致富。”怀着斗志,她来到村委担任村主任助理,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2015年,张兴燚写下两份申请书,一份脱贫申请书,另一份入党申请书。2018年11月,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党组织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温暖,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党的关怀。”

争做先锋 脱贫事业全力以赴

2017年,沙营镇党委、政府号召全镇干部群众入股村级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纸厂村也积极响应,成功规划发展了1200亩刺梨。当大家都在犹豫不决时,张兴燚不顾家人的反对,主动贷款5万元第一个入股合作社。

“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增加村集体经济,还能带动群众参与务工,实现长期稳定增收,只有这样才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在张兴燚的带头下,让其他村干部纷纷跟着入了股。

在扶贫资金和入股资金的注入下,村合作社流转土地,组织群众参与务工,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化。

刺梨产业一落地,张兴燚便全身心投入到合作社管理工作中。没有技术,就自己买书学、上网学,主动到县里寻找农业专家到村指导。她常开玩笑说:“别看我只有一只手,又是个女人,但是搞产业的决心绝不比他们男同志差。”

“刺梨种下去,要三年后才到丰产期。这段‘空档期’,我们可不能闲着。”为了解决短期收益问题,张兴燚按照“以地养地”“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组织群众在刺梨基地套种500亩乌芋,形成长短产业齐发展的好势头。通过产业带动,纸厂村共发放土地流转费60余万元,累计发放务工费8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13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帮助群众 真心付出办实事

脱贫攻坚时期,村里的贫困群众一直都是张兴燚心里的牵挂。她认为,做群众工作就是要“真心为人、真诚待人、真情动人”,一心一意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那时,村里的贫困户秦国仁老人家中有10口人,家庭负担很重,自己又身患脑梗,行动不便。恰逢冬日的一次走访,张兴燚与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熊国营到其家中,看见他家几个小孩破衣烂衫,冻得瑟瑟发抖,她当场掉下了眼泪,赶紧跑回家中拿自己的衣服给孩子先凑合着穿。

随后两人逐家走访,统计记录各家情况。在熊国营的帮助协调下,张兴燚到县红十字会为村里贫困户申请了过冬的衣服、棉被,让他们过上了一个暖身又暖心的冬天。

贫困户万东兰因妻子患有尿毒症无钱医治而终日萎靡不振,她第一时间赶去看望,还联系镇卫生院的医生前去上门诊治,为该户争取救助金,并用亲身经历鼓励万东兰重拾生活希望;贫困户张桂平家每逢下雨天就要用塑料布来遮挡房屋漏洞,张兴燚多次向镇里反映后,张桂平家终于通过鉴定纳入老旧房整治范围……

“家家户户的小事汇在一起就是脱贫攻坚的大事。”张兴燚始终将“为民服务解难题”牢记心中,也正是她的真心实意和甘于奉献,赢得了干群的信任与尊重。

今年,张兴燚被评为“第七届全省道德模范”。提及此次荣誉,她表示心里非常激动,也让她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成长和回报。“我虽辞去了村委工作,但会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会用行动去带领群众积极发展,共同致富。”

道德模范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