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2021年8月3日第02版

分享到:

(上接1版)

良好生态环境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拨,杭州城西的西溪湿地这块“天堂绿肺”曾满目疮痍。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周边村民高密度养鱼、生活污水直排等粗放生产生活方式,西溪湿地曾一度水质恶化。

加快污染治理,修复自然力。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实施原住民外迁、生态环境修复等举措,两年后,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随后几年间,西溪湿地二期、三期先后开门迎客,公园总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不仅四季各异的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花朝节、火柿节等特色主题活动更增添了游园乐趣。

作为见证西溪湿地变迁的居民,西溪湿地公园车船部员工周忠伟有自己的“私人感受”:“游客畅游其中,我小时候的梦里水乡也回来了。”

生态保护,如何协同发力是关键。

贵州,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上演一场事关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记者注意到两组数据:“十三五”期间,贵州治理石漠化5234.34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64.9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贵州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40余件,涉及案件金额超过1亿元。

护自然、守底线,打基础、利长远,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河北省廊坊市,“抗击”灰霾逐渐起效,又开始对臭氧污染这一无法“看天辨污”的问题发起“冲锋”。

廊坊市针对臭氧污染问题,探索 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当地把对臭氧生成潜力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力“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总量控制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夏季臭氧分级管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在各地,围绕这些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调研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迈向高质量发展,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有信心有决心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道重要关口,创造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

7月草原,云朵任性舒展。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里牛羊点点,悠闲地吃着草。“3个月的禁牧期刚过,让它们吃个饱吧!”他赶着几只离群的羊羔,淳朴地笑了。

吉日嘎拉图是内蒙古乌审旗布日都嘎查的牧民,这里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过去,受过度放牧、开荒等影响,沙地生态日益恶化:“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1983年,吉日嘎拉图家分到1.22万亩牧场和10多只牛羊。“满眼是沙丘,长草的地只有800多亩,当时就想搬走。”他和妻子一度沮丧不止。

植树种草、改良牧场……30多年来,他和家人顶着严寒酷暑治沙,造林9000多亩,养羊200多只,近年,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

“这片沙地绿起来不容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掠夺式地放牧。”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草木葱翠,有人建议他多养些牛羊,他听了直摇头。

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

盛夏的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古树参天、绿意盎然。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保护区发展受限等原因,缙云山保护区内一度私搭乱建、违规经营……种种行为“蚕食”破坏着缙云山的生态系统。

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三年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绿色发展“组合拳”推动下,这个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逐渐恢复平衡。

山上生态做减法,山下产业做加法。如今,环山文旅康养产业,温泉度假小镇、环山绿道、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实施,缙云山周边的群众吃上了“可口的生态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生态与发展才能有根本性改善。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如今茶田面积达到2700亩,实现人均年收入近万元目标,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走上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蒋家坪村一处农家乐的门联这样写道:千山秀色喜盛世,万里春风乐平安。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