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尽余孽迎新风 国泰民安展碧空(二十九)

2021年7月29日第03版

分享到:

第二节 沉着应对挑战 勠力获取全胜

十三、剿匪的最后一仗

紫云县是安顺地区的一个边沿县,是苗族、布依族居住较多的地方,1949年12月5日被我接管,成立了县人民政府。1950年3月18日,紫云境内土匪发动暴乱,在敌众我寡形势下,县人民政府被迫于3月19日撤到安顺。

贵州省委、省军区于1950年3月召开省委扩大会议,落实“野战部队地方化”“领导一元化”的方针,做出了长(顺)、紫(云)、惠(水)合围剿匪计划,并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以两个野战军六个师分片包干,限期完成清剿任务。同时成立了由贵州省军区参谋长潘焱任总指挥的剿匪委员会,调集151团,138团全部,140团大部,17军随校,16军侦察营,抽调了大批民兵,共10000余人,合围从广顺北面的洞口沿东,向惠水县三都延伸到罗甸县的边阳,经紫云县的尅混、羊场,西抵火烘北向白石岩至镇宁县的江龙,接安顺县鸡场交杨武至东屯,形成大包围圈。此次围剿,贵州省军区史料称“铁壁合围”。

根据贵州省委、省军区关于紫云剿匪由安顺军分区负责的部署,白潜召集地区党委和军分区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敌我态势,制定了严谨缜密的作战方案,随之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并决定军分区参谋长孙仁道任指挥长,军分区干部、兼任紫云县县委书记的张子厚任副指挥长,统一指挥剿灭土匪、解放紫云的战斗。因孙仁道有其他任务未到任,白潜请示贵州省委、省军区之后,指示张子厚全面负责紫云剿匪任务。

这次剿匪分为两步,第一步发起紫北围歼战,解放紫云县城和北面4个乡,把土匪压缩到紫云南部山区,造成孤立之势;第二步组织以“四大寨”为中心的紫南围歼战,消灭苗王“小罗山”,全面平息匪患。

再次解放紫云这场激战,成为安顺地区剿匪斗争的最后一仗。

1950年11月,剿匪战斗打响。参加紫北围歼战的部队有138团、151团、军直警卫营、侦察连、卫生队,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和部分少数民族武装,共6000余人。当时盘踞在县城里的土匪是自任县长的姚聚伍,下有姚华坤、孟德一、屠占廷一部,约500余人。经过激烈战斗,我军攻进城后,匪徒大部被歼,姚聚伍见势不妙,带残匪穿越亘旦小路,向坝寨方向逃窜。

紫北围歼战胜利结束后,紫南战斗随即打响,重点是解放“四大寨”,抓住“小罗山”,进而解放紫云县全境。

这个自称苗王的“小罗山”,已在这里霸占了30年之久。这家伙自定法律,自派捐税,自养兵丁,私设监狱,自掌生杀大权,随意屠杀百姓。在他住处的后面有一个偌大的山洞,深不见底,号称“龙洞”。稍对他有不满的人,立马捉来,连眼皮也不抬,恶狠狠地说:“喂我的龙洞!”便丢进洞里,活活冻饿而死。据说被他扔进龙洞里的人达200余人之多。

“小罗山”独霸一方,自称司令。其儿子罗正湘、罗正荣,侄子罗正芝、女婿韦德兴、姚贤书均为正副团长。他强令寨里青壮年为匪,不从者即杀。他对共产党大肆造谣,恐吓群众。此人恶毒规定:寨里人不准说汉话,不准接近解放军,不准要汉人和解放军的东西;青壮年不论男女一律上山,不准留在家里。还有残酷的“连座法”:一人通风报信,杀死全家。

“四大寨”境内山高谷深。林深树密。山中有天然洞穴,可容土匪藏身,这就增加了剿匪的难度。

1950年12月5日,由张子厚任指挥,肖剑侠任副指挥,集中151团一部,146团一部和十七军警卫营、侦察营、炮兵营、卫生队各一部,还从安顺调集来1000余民兵,总计5000余人,开始对“小罗山”实施围剿。

我军首先完成了对紫南的合围,包括大营、泉初两个乡,方圆100多华里。

战斗打响后,警卫营一连直捣“小罗山”老巢。小罗山的姑爷、匪团长韦德兴带领百余名匪徒在鸡场关堵截,在我军炮击掩护下,警卫连长杨洪文率领战士英勇冲锋,敌招架不住,四处逃散。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众匪大乱,钻山窜林,纷纷溃逃。“小罗山”父子逃得比兔子还快,跑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我军布岗设哨,组织小部队搜索追歼。

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