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松山街道白河村上白作组村民张岐江休闲时沿着机耕道走进自家的玉米地,查看玉米地里套种的魔芋长成啥样了。“玉米地边就是机耕道,我们种植玉米的肥料都是用农用车运到地边来的,最后收玉米时,也是用农用车来运的。做梦都没想到党委、政府会把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运肥料、收庄稼都用农用车辆,让我们告别了人挑马驮时代,”张岐江如是说。 从张岐江的玉米地往前走去,下面是一榜梯田,机耕道沿梯田绕行一周,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梯田的每丘田边都安装有一个喷灌,张岐江扭开一个喷头说:“有了喷灌,梯田里种植的水稻就有了保障。” “去年11月,白河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全村共完成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2个,完成机耕道3.6公里,安装的喷灌设施覆盖农田230亩。”白河村党支部书记罗勇说,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上白作、下白作、中心等3个村民组的230户农户。 白河村打来组的寨前是一坝良田,一条小河由北向南穿过田坝,村民龙成富指着稻田边刚新建的河堤说:“前几天的持续下雨,稻田安然无恙,全靠新建的河堤起到保护作用。” “没有修建河堤的时候,每遇山洪暴发,河水就会溢出河道淹没稻田。”龙成富说,由于穿过田坝的河道较为平缓且河面狭窄,山洪暴发时水流不畅,河水溢出河道淹没稻田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今年,政府部门把河堤砌高了,并对河道进行了清理,即便山洪暴发,水流畅通了,种植的水稻就有保障了。 “针对白河村打来组村民提出修建河堤,保护农田的事情,松山街道派工作人员去实地察看后,今年,在该村打来组修建了213米长、3.6米高的河堤,让农户种植的水稻免受洪水淹没。” 李武伟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抓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站在松山街道枫香村的景观台处瞭望,今年修建在村中田坝的3.2公里机耕道很是显眼,机耕道把绿油油的稻苗、清清的河水、依山而建的民房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松山街道团坡村一小山堡处,一条改建的机耕道伸向山堡上的农田。据了解,这里之前就修建有机耕道,该机耕道有一段地处低洼,只要下雨就积水,不要说农用车辆通行,就连人走都是卷起裤管才能过去。 “针对团坡村群众反映低洼处机耕道被水淹一事,该街道即说即行,协调5万元改道300米,解决了群众种植生产难问题。”李武伟说,2020年冬以来,该街道共完成硬化机耕道8.56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