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2021年3月4日第03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鲁开伟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十三五”时期,安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蔚然成风。人们将绿色低碳融入生活……全市上下同心、干群同力,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交出一张满意的生态答卷。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希望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负殷殷深情嘱托。安顺正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安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力绘就绿色发展新蓝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绿”为本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安顺”建设持续推进。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双十工程”,中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8.4%以上。入选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完成13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期流淌的“臭水沟”恢复了碧水清流。

安顺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投用,全市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十二五”末的63%、77.91%提高到85%、91.98%。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6.58万户。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实现县区全覆盖。抓好节能降耗,万元GDP能耗从“十二五”末的1.77吨标准煤下降到0.65吨标准煤,绿色经济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安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书写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安顺环保答卷。

安顺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康养旅游等“林下经济模式”。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为安顺坚持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唱响绿色发展的乐章,擦亮“康养安顺”的生态底色,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安顺已扬帆出征。

以“绿”为底 在新型城镇化中协调发展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安顺作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成为了安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安顺的新型城镇化,以“绿”为底,扎实开展试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探索形成 “一分三向”新型城镇化的“安顺样版”,城乡综合发展更加协调。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主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铁站、虹山湖、娄湖等新区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城市“双修”加快实施,新增公园绿地183公顷、绿廊185公顷。普定、镇宁、关岭、紫云等县城扩容发展。

打造52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旧州镇、黄果树镇等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小河湾、滑石哨、浪塘等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阿歪寨成为网红打卡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1.08%、41.48%提高到45.62%、53.3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我市主动转变观念、提升内涵,千方百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抓好土地、公共服务设施、无形资产经营,率先在全省发展成品住宅和装配式建筑、启动农村自建房规划和建筑风貌管理,开展城市森林花园建筑试点,“康养福地·瀑乡安顺”成为城市新名片。

以“绿”为基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岭花江镇,成片的花椒树在石缝中生机勃勃,枝头上的花椒饱满结实、色鲜油润。

普定夜郎湖边,勤劳勤奋的群众硬是从“石旮旯”里凿出“桃花源”, 让梭筛成为远近闻名的“十里桃花园”。

……

这是我市在石漠化治理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的“典型经验”。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近年来,安顺市始终坚持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走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十三五”期间,“绿色安顺”建设持续推进。完成营造林265.59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466.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212.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7.43%提高到60%。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达120.58万亩(较2019年新增40万亩),累计已建成规模化林下种养殖示范基地34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646个,林下经济产值达38.6亿元,惠及农村人口达2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3万人。

2017年,安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绿地率达34.87%,绿化覆盖率达37.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43平方米。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九大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一县一业”新格局,关岭牛、普定韭黄、安顺金刺梨“一荤一素一饮品”特色品牌更加响亮。

新增“两品一标”认证产品4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1%。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位居全省第一。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

打造“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品牌,新增虹山湖、小河湾、旧州、高荡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900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3.01倍、3.07倍,多次荣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8.1︰33.2︰48.7调整为18.2︰30.3︰51.5,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亮丽底色。如今,优良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安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