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8年时间与4个扶贫点的记忆(上)

2020年12月11日第08版

分享到:

□林媛

再次回望8年参与扶贫的经历,凝望了让人流下眼泪、洒下汗水、经受委屈与收获成果的土地,是回访也是回家……

——题记

乍一回想,从2012年至今,我转战了四个不同的扶贫点。真正见证了国家脱贫攻坚这一历史奇迹和伟大创举,也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和蜕变!

2012年,我刚从平坝考到市文联。本以为可以体会与艺术家在一起风雅,比如兰亭序写的曲水流觞意境。可是,接手的工作却是投身扶贫工作。刚到文联不久的我,带着单位和组织的寄望,来到西秀区七眼桥镇清凉村,开启了我的驻村之旅。

清凉村距离安顺市区不算太远,当然,这是在我经历了后来的三次下乡之后得出的结论。那时的我对于帮村工作的意义仅仅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只知道凡是城里的单位都会有一个对口帮扶的乡村,都需要派个人到村里做做工作,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对这一切充满着好奇和新鲜。带着这种好奇和新鲜,我走进了清凉村。清凉村是个贫困村,距安顺市区18公里,是个汉苗杂居的小村落。因距市区较近,相对于其他村落来说,条件还算好一些的。这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有年迈的老人们带着孩子们默默守候着这一方水土。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多少次,我一只手吃力的扛着宣传展板,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抓着摩托车座椅一路颠簸到村,又有多少次因为路太烂,摩托车师傅把我扔在了空无一人的乡道上……

刚开始时,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的我每天就跟着村干部下组入户走走,和群众聊聊,但在这走走聊聊之中,我才知道清凉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流传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故事和清凉洞的由来。或许是出于文联人对文化的敏感,又或许是源于为寻找帮扶切入点而苦恼不已的焦灼,在我的纠缠下,村主任带着我来到了传说中的清凉洞、“七擒孟获”中孟获被逼留下的“七眼灶”、两兵交战下“孟获岩”与“孔明石”遥相对望、清凉透骨的“怀孟泉”、还有那相传藏尽孟获财富的“屯粮洞”,听着乡贤寨老的诉说,我突然感觉眼前一亮,发现清凉村这个贫困村并不贫困,这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就是它最为珍贵的财富啊!

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之后,文联率先开办了以驻村为主题的专题博客“真情走基层”,向全社会讲述清凉村的故事,讲述独特的民俗文化,讲述帮扶干部的苦辣酸甜,展示苗族屯堡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汇,讲述小小乡村的发展与希望……博客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作家、画家、民间文艺家把清凉村写进了作品里,把小小的清凉村送进了大众视野。在2012年的六一儿童节,带着来自文艺界的关怀,文联的艺术家们来到了清凉村,和孩子们一起过节,也把艺术的小种子种到了孩子们的心田……8年过去了,如今的清凉村自非当日可比,安顺同城化的速度让古老的村落也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家乡的变化成为外出游子回家的理由,老人和孩子们终于等来久违的团聚和欢乐……

可以说,清凉村是我驻村的开始,也是我对乡村认知的开始。

那时候,通村路的工程还没有启动。村里修路是自发的,有人在地方工作,有影响力就可以带动村级公路建设。普惠路是近年来的政策,再次走进清凉村,关于路的变化是我心中的印记之一。

事实上,关于驻村帮扶,文联一直作为思考题在完成。2020年,文联策划创意的摄旅十佳黄金环线游,这个村的清凉洞与诸葛亮藏兵故事得以进入榜单,成为屯堡古驿道环线游的地标,与山另一本的山岚环线配套,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引发关注。康养项目正在这个区域兴起,2012年驻村关注的种子在2020年长出叶片,真的是惊喜。

2014年,因单位人员调整,我到了西秀区宁谷镇木山堡村担任驻村干部。我再次驻村,这个村非常美。桃花盛开的时候,游客很多的;茶叶产业也是这个村的特色之一。尽管这一次的驻村工作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却让我对驻村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木山堡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精明能干、勤劳朴实的屯堡人。在与前任驻村干部的交接沟通中,我了解到这里出产着很有名的煤山茶,原生态,无污染,是真真正正的“土特产”、好品质!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这个“土”字上做文章,通过艺术家的笔触,让好品质的山货走出了大山,也让社会认识了勤劳淳朴的屯堡乡风!

2017年,在全国精准扶贫冲锋号的集结声中,我来到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员。

当时,龙潭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也是西秀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民族村落,苗族人口占总人口88%,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由于生活拮据,全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护着大山,日复一日期待亲人归来。

小小的村子坐落在群山之中,驻村第一天,刚拿驾照的我就被蜿蜒曲折的山路考验了一把!当时的我一路感叹着山路行车的艰难、路边茂密的森林植被,惊奇于当地人独特的服饰和语言,却想不到日后我会与这个深山里的村庄结下不解之缘!

在与村干部们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个全乡最年轻的村级班子团结、奋进、充满了战斗力!我心里有了底,有了这群战友的支持,我相信,决胜脱贫攻坚,龙潭村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

从此,我们一起往返于乡村两级的山路上、在村委的办公桌边、在贫困群众的家里、在致富能手的实验地上、在村合作社的大棚里!贫困群众的走访、贫困人口信息的核对、贫困人员的研判评议、村规民约的颁布执行、土地确权签约、住房安全排查、水电安全排查、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医疗扶贫体检,群众纠纷调解……夏季烈日炎炎、冬日严寒刺骨,我们如同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齐心协力,从未退缩!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和乡里村里的干部、区里的突击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围坐议事,如今忆起龙潭来,脑海里全是大家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还记得大雪纷飞的篝火边产业宣传的铿锵坚定,还记得深夜奔跑在蜿蜒山路上欢快的摩托车队,还记得一次次走进群众家中动员搬迁的……

如今的龙潭村是一个产业大村,花椒、茶叶、蔬菜、生猪养殖、繁牛养殖覆盖了整个村庄,产业机耕道延伸到了各个村寨。说到产业,又想起当初为了带动群众种植高效农作物,我和乡里的干部、村干部、区突击队员想方设法办起了“合力阳光”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那段日子是我最难忘的时光,耕地、拢箱、下苗、覆膜、驱虫、浇水……一个从未做过庄稼活儿的人,居然每天一睁眼就跳起来赶紧到地里看看我的宝贝苗,会为了老天不下雨而焦虑,为了没有水而上火,为了挖出产业道成天到乡里缠着书记乡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顶着火一般的日头去地里给群众发工资,只为兑现那句承诺“我们的基地是龙潭的基地,就是要让老百姓在村里就能务工、有收入!”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