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芹) 7月9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84个安置点,计划搬迁820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181人),目前,已搬迁入住821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413人),全面完成安置点建设及搬迁入住任务。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攻固脱贫攻坚成果,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已从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移。形成“五个体系”,即从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5个方向发力。 坚持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建设为重点,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和标准化。全市84个安置点新建改扩建教育项目36所、医疗卫生设施60个,基本满足了搬迁群众就医需要及子女就学需要。 按照群众自愿、从高从优原则,我市持续做好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截止2020年6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办理户籍迁移69400人,办理“市民证”7114人,户籍迁移基本实现应迁尽迁;享受农村低保1178人,享受城市低保16768人;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79714人,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6人;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2140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33人。 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现已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77个、平价购物中心53个、养老服务中心69个、儿童服务中心6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7个、文化广场73个、文体活动中心68个、红白喜事场所50个。 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迁,以“一户一人就业”为保底目标,实现搬迁群众培训及稳定就业全覆盖。截止6月底,针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家庭中劳动力17953户40505人,累计开展劳动力培训32963人,落实就业17953户37790人,其中,县内务工17189人占45.49%,县外务工20601人占54.51%,户均就业2.1人,实现了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坚持以感恩教育、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为抓手,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我市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培育搬迁群众市民意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以此增强搬迁群众身份认同感和移民社区归属感。截止6月底,全市所有安置点住房新旧照片悬挂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感恩教育531场次、普法教育326场次、评选“文明家庭”840户、“勤劳致富模范”148户、身边好人1383人。77个管理单元建成安置点图书室77个,建成了“乡愁馆”13个。 坚持以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为基础,实现社区治理文明和谐安全有序。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移民社区治理机制。全市安置点共批复设立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办事服务机构10个。全面推进“社区居委会—网格—楼长”网格化管理,全市77个管理单元纳入城镇社区管理的35个,新设立警务室31个,依托原有派出所或警务室47个,调配干警76人,配备辅警131人,安装监控摄像头1306个,实现了警务服务和监控设备安装全覆盖。 坚持以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为核心,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体系建设。通过配强干部队伍、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地基层组织体系。截止6月底,全市安置点现有党员822人,新成立党工委5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36个,党小组66个;成立工会组织54个;建立团支部84个;建立基层妇联组织68个、妇女之家65个,新建或迁入社会组织109个108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