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落、百谷生。4月13日,记者走进普定县黄桶街道后寨村,集中成片的田地内青绿色大小不一,刚移栽的香葱已经开始发出嫩叶,准备出售的香葱生长茂盛。后寨村产业基地管理人员廖大兴告诉记者,该村的产业基地为后寨村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在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目前,后寨村整个香葱基地总用工平均每天在200人左右。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低,适宜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香葱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所以保障基地的灌溉用水是种植香葱的根本,没有水源,没有喷灌设施设备是无法种植香葱的。”廖大兴说,在普定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借助“小农水”项目建设,该村通过水泵引水至蓄水池,再经过管道引到田间地头,同时配备喷灌设施,形成了整套完整的灌溉设施。 后寨灌区涉及灌溉面积2882亩,灌区主要农业产业为韭黄种植600亩、经果林820亩、特色蔬菜100亩、香葱种植850亩、花卉种植100亩、龙虾养殖60亩、食品原材料250亩、中华鲟养殖40亩、清溪农庄110亩以及苗木、食用菌等。 “后寨村及至普定的很多坝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地下水丰富,但水在低处,很多农田都是‘隔岸观水’,无法直接灌溉,以前种田都是每家每户使用小型抽水机,成本高、抽水难度大成为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的‘拦路虎’。”普定县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王晓勇分析道,针对用水存在的困难,“小农水”项目建设解决了群众产业发展的瓶颈。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水利基础设施就服务到哪里。 翻开普定县水务局近3年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统计表:2017年投资2000万元,工程共解决灌溉面积9963亩,其中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56亩,惠及化处镇、白岩镇、穿洞街道、黄桶街道办、马官镇等10个片区,惠及贫困户1328户3753人;2018年,投资1000.99万元,解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00亩,主要为斗篷灌区,涉及贫困户174户787人;2019年,投资1816.88万元,可解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52亩,该工程涉及化处镇水母河流域农业园区,区域主要农业产业为韭黄。 “十三五”以来,普定县完成水利投资27.54亿元,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为脱贫增收做保障,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促进了粮食增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同时,该县还在所有的产业基地内针对性地实施小水池、小水窖、喷灌设施、滴灌、管灌、微润灌等水利项目,利用辐射效应引导周边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努力,该县经果林、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得到快速发展,在打造的沙湾现代农业园、普定循环农业园等示范点的基础上,全县新增种植韭黄10万余亩,新增茶园5000亩,新增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