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智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关岭自治县岗乌镇的贵州高老庄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加紧项目工程进度,现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目前,每天都有80余名工人抢抓项目进度,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大多数普通工人都是当地群众,每天有120至150元的务工收入。为了抓好防疫工作,我们采用固定式用工,避免人员流动,同时每天测体温、出入登记、单独用餐、公共区域全覆盖消毒、为每名工人配备口罩。”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俤俤说道。 据陈俤俤介绍,该项目分为生活区、办公区及生产区,项目建成后将采取环保、效能、科学及全封闭式的养殖模式,厂区大门口将设置洗消中心,对出入车辆进行高压清洗、雾化消毒和高温烘干处理后方可进入厂区,所有物资进入都要进行臭氧消毒,而外来人员不能进入生产区。 “整个生产区分为种公猪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及育肥区,饲养猪种为杂交三元猪,该猪种具有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的特点。”陈俤俤告诉记者,整个生产区采用全智能管理模式,由系统自动喂料、自动调温,实行一猪一码,确保产品回溯,平均六至七个月就能出栏。“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占地面积更少,养殖空间变小,养殖周期更短,且更加有利于管理。” 据了解,项目总投资2.5亿元,总面积达350亩,预计4月底部分区域能够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繁育母猪可达8000头,商品猪存栏量达8万头以上,年生猪出栏量达16万头以上。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完毕就能够提供2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 “我们公司计划在项目结束后,与村级合作社合作,以支持贫困群众为主,在饲养环境有保障的前提下,公司将提供8万头猪苗和饲料、药物、养殖培训、服务跟踪。”陈俤俤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