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蚯蚓串起循环经济产业链

2019年9月25日第03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高智

今年31岁的姜继海是贵州领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外发展多年后,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关岭创业,养殖蚯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链,如今从普利到永宁,再到花江,姜继海的企业逐渐壮大,产业日趋成熟,通过与各村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合作,开启了扶贫新模式。

“虽说在外发展,但我时刻都关注着家乡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力发展‘关岭牛’产业,与我饲养蚯蚓产生了相辅相成的功效。”他告诉记者,目前“关岭牛”的饲草、销售环节都非常成熟,但牛粪的处理上还较为粗糙,而他们向各个养牛场收购牛粪,并用之饲养蚯蚓,不仅能够产出优等有机肥,还解决牛产业的粪便清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如果直接使用牛粪作为肥料,会在土里产生大量热量,肥力也不高,还容易产生虫害。但是在牛粪中饲养蚯蚓,经过其分解处理后,就是很优等的肥料,价格价值都很高。”在前去该公司位于永宁镇围墙村蚯蚓养殖基地的路上,姜继海与记者谈起了“蚯蚓粪”。

近40分钟的车程,记者来到大山中的蚯蚓养殖场,该养殖场是以一个闲置多年的养牛场改建而成,室内室外都饲养着蚯蚓。在养殖场内部,一排排牛粪有序排列,每一列都单独设置了喷水管,以保持内部湿度,有助蚯蚓繁殖。姜继海用木棍将牛粪翻开,内部均是密密麻麻的蚯蚓,数量极多。

“经过蚯蚓处理过的牛粪,没有臭味,用来施肥能够让原本贫瘠的土壤变成疏松多孔,通气透水,可以免耕少耕,提高土壤肥力,达到节省劳力与增加产量的效果。”姜继海说道。

随后,记者又到了该公司位于普利乡的“跑山鸡”养殖点以及八月瓜种植点。

“公司蚯蚓用来喂养禽畜,能够增加30%的产肉率,提升其免疫力,同时肉质更加紧致,也会缩短一定的养殖周期;而用‘蚯蚓粪’种植八月瓜,果子不仅提前成熟,果品、口感、糖分都颇高。”姜继海向记者说起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即是通过牛粪养蚯蚓,又用蚯蚓与其转化的优质肥来种养殖农产品,从而达到生态环保的功效。

据姜继海介绍,在室外饲养蚯蚓,每亩每年能够产出3000斤左右的蚯蚓,公司按每斤7元的价格回收,仅蚯蚓就有2万元的产值,而“蚯蚓粪”每亩每年能产30至50吨,公司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回收,农户又能产生6千到1万的产值,经济价格是种传统农作物的数倍。

姜继海说,他返乡创业初衷,不仅是要做企业,还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养蚯蚓能致富,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家中一亩地清理出来养蚯蚓,没想到才4个多月的时间,不仅成本回来了,还赚了不少。现在我与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扩了20亩,成了新养殖点的股东。”普利乡长田村村民刘忠元告诉记者,他现在又增加了一亩地养殖蚯蚓,前一亩的蚯蚓养殖让他在成本上就节约了1万元的种苗钱,现在已经进账9000多元。

同村的脱贫户龙凡华,在该公司养殖点已干了两年,每天收入80元,说起变化,他笑着说道:“家门口就能务工,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比种啥都强!”

“现阶段,我们以两种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首先是务工增收,随着公司的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务工量也逐步递增,根据工种不同每天收入为80至100元不等,并采取日结日清的方式;其次是通过加盟,公司为有意向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撑与市场保障,并针对残疾人与特贫户,免费提供种苗,4个月即能见成效。”

目前,该公司已与花江镇平寨村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发展蚯蚓产业,在同镇的元林村也有加盟户;同时,在永宁镇的围墙村,普利乡的长田村、月霞村均建设了养殖点,并与当地农户达成合作。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