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为基调,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加强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同责、书记主抓、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整合资源,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作为全市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开区构建区级脱贫攻坚指挥部、镇办指挥所、村级作战室三级脱贫攻坚指挥体系,确保了责任压实和问题整改。各镇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与党工委管委会、各村(居)与镇(办)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通过开展乡乡过、村村过、户户过层层落实责任,并结合经开区实际,细化了脱贫攻坚的目标、路径、措施和工作机制。 在全市率先实行村居“无提名候选人”完成换届选举,选出了一批政治坚定、群众公认、担当作为的村级领导队伍,积极推动干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作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经开区创新村级治理,全面推进提升村级自治能力“七个一”(每天一次民意收集、每周一次民情议事、每旬一次公益活动、每月一次理财会、每季度一次绩效考核、每半年一次谈心会、每年一次述职述廉)工作,不断深化“服务型、发展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乡风文明转变,积极打通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过深化“三变”改革,大力推广“塘约经验”,鼓励村党组织、在村党员干部等带头探索脱贫门路,推行“村党组织+合作社”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党支部建在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等产业链上。近年来,相继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140家,成功打造如聚福菌、天赐贵宝等一批引领性和带动性强的扶贫产业党组织。 除了多渠道整合扶贫领域资金,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在加强政策宣传和强化考核督导的基础上,经开区还突破编制瓶颈制约,以高于事业单位人员的薪酬待遇,面向全国招聘50名懂农业、爱农村、能吃苦的“雇员制”专职扶贫主任,吃、住、干在村开展扶贫工作,充实了基层力量。并选派1536名干部与1536户贫困户全覆盖深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实行动态调整,充分利用和发挥各部门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致富双赢。 经开区上下向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深入贯彻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基本方略,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兜底保障、党建扶贫、社会力量扶贫上同时发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 遵行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经开区把产业选择这个“牛鼻子”牢牢抓在手上,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搭建产销对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服务保障机制“三个机制”,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产品优质化、产销市场化、效益最大化。 以先找市场后调结构,用最低成本做大做强农村产业的思路,经开区先后前往青岛、广东、上海等地开展市场接洽与多个公司等签订生产计划订单,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区域农产品销售问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莲藕、蔬菜、精果、中药材、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把产业和就业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双轮驱动”,围绕组团推进、联盟保障、四个统一、集团供应、利益联结等重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计划,采取车间进村居、一村七岗、外出务工等措施,大力实施就业脱贫计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落实产业就业两大保障,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真正实现“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根本性解决返贫问题,确保脱贫成效持续,脱贫结果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