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椒香溢
——关岭依托新技术种植新花椒助农增收

2019年8月8日第01版

分享到:
花椒种植户查看花椒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罗希 高智 文/图

七月的关岭,艳阳高照。走进关岭自治县大山深处的“板贵地区”,石漠嶙峋间,椒香四溢,随处可见椒农们采收花椒的勤劳身影与脸上洋溢的丰收喜悦。

“技术改良后,采收花椒太方便了。”

“原先一棵树最多结五六斤,现在最少都是二十多斤!”

“一烘干,花椒自己就掉下来,后期筛捡快得很。”

来到花江镇坝山村的花椒种植基地,除了扑鼻而来的浓浓椒香,还有椒农们爽朗的笑容与热情的招呼。近年来,通过科学技术的改良,“板贵花椒”老树逢春,焕然一新,椒农们也实实在在获得实惠,腰包鼓了,底气足了,笑容也多了。

“2016年,‘板贵花椒’遭遇产业瓶颈,许多花椒树出现树龄衰老,产能下降的问题,种植管护技术也停滞不前,亩产从过去的300斤下降到100至150斤,亩产值从过去4000元下降到1500元左右,椒农们逐渐失去发展信心。”花江镇党委书记白忠明告诉记者,当时很多椒农甚至准备砍掉花椒树,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为此,当地政府认真分析原因,主动寻求提质增效的“破冰”良方,最终在重庆江津找到了花椒科学改良新技术,并组织村组干部和贫困户到该地学习。

曾德春就是学成归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家中数十亩花椒林,今年再次获得大丰收。“最近花椒商天天催促我,一天要接十来个电话,我们都是加班加点的抓紧烘烤加工,忙都忙不过来。”虽然口中“抱怨嘟囔”,但脸上却挂满了笑容。“现在花椒产量提高了,除去成本,今年我净收入要有40万元哩。”

科学技术的改良,不仅使花椒产量获得大幅提高,后期采收也变得十分便捷。改良前,花椒的采收最让椒农们头疼,需要一颗颗采摘,往往一天下来只能采几斤,既费时又费力。技术改良后,只见椒农们手持专用剪刀,连枝带叶与花椒一同剪下,成捆搬运到火炕上进行烘烤,烤干后放入筛椒机进行花椒筛捡。“按照现在的产量,我家花椒地在改良前需要请20个人,耗费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勉强采摘完,耗时耗工成本高;技术改良后,只需请几个人,花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全部采收完毕,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缩短了采收时间,提高了出产效率。”曾德春说道。

在花江镇的太坪村,村支书左光元骑着摩托车带着记者来到该村花椒产业种植基地。爬上石山,去年种植的花椒树大都已超膝盖,长势喜人。“我们村一亩种植100株花椒苗,整个基地共计15000株,投产后每棵花椒树能够产30斤,按照目前生花椒每斤10元的价格,产值非常可观。”在山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花椒树,经过技术的改良,一簇簇饱满的花椒坠在枝头,一改之前的“零碎”。

(下转2版)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