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力 儿时的印象中,最温暖的画面就是背着书包回家,远远地看见自家厨房有炊烟升起。书包一丢,就可以吃到母亲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了。 炊烟是温暖的记忆。炊烟是一个家庭最温暖的符号,不管是在田野劳作,还是在地头休憩,看见了炊烟,就似乎感觉到了希望,听到了家的呼唤。记得小时候有时放学回家,没看到父母,心里顿时空落落的,也不知道父母到哪儿去了。这时我往往跑进厨房,去摸摸锅盖,如果是热的我就放下心来,因为锅盖下肯定热着饭菜。后来才明白,有时父母要外出,来不及告诉我就留下饭菜放锅里热着。现在想想那些画面,感觉非常温暖。 炊烟是一缕乡愁。后来读书离开老家了,再后来参加工作,就很少回老家。每年的春节,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母亲做饭,帮忙给柴火灶里添柴禾。看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黑黑的铁锅,看着炊烟袅袅升起,格外有画面感,也感觉格外幸福。记得有次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幸福就是和母亲一起做饭,看老家的炊烟随风飘散。在钢筋水泥森林蜗居后,几乎再也看不到炊烟了,城市的尾气到处充斥。只是偶然间,一缕炊烟升起的画面从脑海中浮出,变成一缕吹不散的乡愁。 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我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小县城谋生,我想距离父母近些,也好缓解多年的乡愁之苦。等我回老家时,母亲高兴地告诉我,现在家家都安上了节能沼气灶,又干净又划算,最重要的是还特别环保。原本是想看看炊烟的,闻闻那柴禾燃烧的味道,不曾想老家变化太大,厨房里都“闹革命”了。 我不禁有些失望,那魂牵梦绕的炊烟,要跟我说声再见了。看着那淡蓝色的火苗舔着不锈钢锅,锅里吱吱地冒着热气,我欣慰一笑。 我知道,即使炊烟不见了,乡愁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