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安平街道大寨村八角坪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饮水困难困扰着村民多年。在帮村单位协调下,区水务、发改等多部门联动,多单位动手,克服水源点远,施工难度大等重重困难,终于把干净的自来水接进了困难群众家中。有了水,八角坪组蔬菜种植也顺势而起,从无到有,一下子发展了100多亩。
决不能让困难群众“望天落水”。平坝把解决贫困群众吃水用水难纳入群众脱贫的硬性指标,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基本单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10项,完成投资1.1亿元,受益人口15万人。并逐步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体系和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
“产业兴,则农民富”。平坝牢牢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当头事”,60%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实施贫困村“1+1+1”工程(发展1个特色扶贫产业,培育1个村级合作社,动员1个企业帮扶),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利用自有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合作社、公司,参与分红。
同时,“对症下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做到“融资”、“融智”、“融特色”相结合,让土地变“现金”、村民变股民,形成资金跟穷人走,穷人跟能人走,能人跟产业走,产业跟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格局。
春风吹,花儿开。平坝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春风行动令”,算好“加减法”,调减玉米种植面积8.06万亩,完成蔬菜、优质大米、茶叶、烤烟等种植7.98万亩。涌现出了十字乡四甲、摆捞,天龙镇高田、打磨,白云镇高寨、平元,羊昌乡九龙、陈寨等一批扶贫产业发展示范村。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这里深入人心。全区形成了以肉牛养殖、生猪代养、家禽养殖、蔬菜种植、优质水稻、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经果林为主的脱贫产业,带动30791户107865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155户30677人,初步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目标。
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难群众从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搬出来。平坝破除就近搬迁安置常规,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户施策”、“因人定计”,对3083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实施城区集中安置和乡镇集中安置,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
同时,注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依托“两区三园”,加大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园区企业对接,优先安排就业。将无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围,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先扶智,平坝坚持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除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减免政策外,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奖、贷、助、减、补等多元化资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因贫辍学。近几年,共减免、资助学生53295人次,资金4924万元。受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7501人次,贷款金额达4401.52万元。
为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平坝区将民政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进行有效衔接,建立健康扶贫工作台账力求精准到户、到人、到病种。开通贫困人口“绿色通道”通道,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施一站式“结算”。近两年,贫困群众享受第四重医疗保障5061人次,补偿金额667.67万元。
穷则思变,力拔穷根
外力只能“治标”,内力才能“治本”。平坝区在“扶上马”“送一程”中,注重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变群众看为群众干。
乐平镇塘约村,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脱贫新路,短短两年由二类贫困村蜕变成“小康示范村”。“塘约经验”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在“塘约经验”的引领下,全区上下不等不靠,以农村深化改革和扶贫开发为契机,走村社一体化发展道路,81个行政村,村村建立合作社,利益链结所有贫困户。
白云镇林下村,众筹联营,“户户做股东,人人当老板”,不到两年时间,整村脱贫。天龙镇高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三产融合走新路,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白云镇高寨村,建立村社一体,发展生猪代养、食用菌和金刺梨种植,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产业”农民的华丽转身。十字乡四甲村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依托,单位帮扶企业联姻,点燃激情,迸发活力,从“四差”变为“四甲”……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平坝区上下与时间赛跑、与任务角力,苦干实干努力答好“时代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