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致富不忘扶乡邻

2018年6月22日第03版

分享到:
张杰(左一)传授村民黑木耳培育技术

□本报记者 吴学思 文/图

从零起步学习培育选种技术到成为食用菌“土专家”,再到成为致富“领头雁”,作为一名农村女性,她成功过、跌倒过,但重新站起来后,她毅然将感恩之心化作奋进的动力,化作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决心。她就是西秀区华西办玉碗村村民张杰。

近些天来,西秀区玉碗村互帮互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笑声不断,搅拌、装袋、封口……作为合作社负责人的张杰和村里的姐妹们正在为20亩食用菌大棚赶制一万多袋菌包而忙得不可开交。

“每天要装3000多个香菇菌包,这些都是我们玉碗村的村民,也是我最好的姐妹,她们来帮我做香菇,用自己的双手挣钱的同时,也学到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张杰谈起自身创业带动村民就业时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谁成想到,如今成功创业的张杰也有过血本无归的遭遇。35年前,张杰从培育选种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20多年后,后天的努力奋斗让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大户。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压垮了她所有的大棚,食用菌基地变成了沼泽地,直接损失近百万元。

几十年苦心经营,一夜间化为乌有。屋漏偏逢连夜雨,那段日子里,伤心难过的张杰又因身患骶骨感染而落下腿脚残疾。回想当年,张杰黯然神伤:“当时非常绝望,都想甩手不管了,连想死的心都有。”

灾祸无情,人间有爱。正当张杰一筹莫展的时候,市、区残联给她送来了近10万元的微型企业补助,西秀区政府也给她提供了60万元的惠农贷和项目资金。这笔钱帮助张杰渡过了难关,也让她重拾信心,依靠以往积累的种植经验,从头开始种植食用菌,踏上了再度创业的新征程。

“人家都说: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我也不想就这么认输。”找回成功喜悦的张杰,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她说:“现在国家的政策真的很好,扶持我做起这么好的食用菌大棚,而且这个规模是特别好的,这个产业发展得也很好。生在这么好的时代,我要争做新农村的致富带头人。”

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目前,张杰的食用菌合作社总产值上百万元,不仅为上百名村民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还让全村12户33名贫困群众直接入股分红。

“在这个合作社上班,八九十元一天,还可以就近管好家、照顾好娃娃。”玉碗村村民吕菊花跟着张杰做香菇菌包已有一段时日,她说,她和村里的其他姐妹都觉得在家门口做香菇很方便,也很适合她们这些农村妇女,所以近两年来她们也都很少外出务工。

胡其珍是玉碗村贫困户,也是张杰带动就业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工人。去年,玉碗村互帮互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了她家1600多元的分红。她感激道:“现在,我在这里劳动一天要得80元,坐在家里都有分红,生活过得很好。政策好了,大家都好。”

如今,张杰的食用菌基地已经获批成为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为此,她又有了全新的打算,考虑到安顺还没有本土生产的黑木耳,所以她打算尝试着培育安顺首批本土无公害黑木耳,“先开辟本土市场,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再教村民们技术,为他们找销路,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互帮互助、共同致富,是合作社发展的宗旨。我会毫无保留的把经验传递给他们,教他们种植技术,给他们找销路。今后我想尽量往黑木耳种植产业方面发展,希望能够带动我们村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毕竟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裕了才没有贫穷。”张杰自感担子沉重,但她认为,“这样活一辈子才有意义。”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