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去年收入13万元,今年预计也不会差,贫困帽早就摘下来咯。”村民王德云自豪地说。他摘下青翠的四月李装进箩筐。王德云家以前是贫困户,3个孩子上大学每年需要几万元,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窘迫,几年前,他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李子。如今,他家李子种植面积达50亩,年收入越来越高。现在的王德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强化保障 在“快”上加劲
已成为“致富果”的小李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这条脱贫致富路。
据统计,2017年,六马镇在园区内工商注册企业67家,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22家,小微企业45家,带动农民就业3000余人,还在农村淘宝店注册开业了2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层保障。
产业发展,还需技术支持。作为六马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的黄初国就是一位“蜂糖李专家”,从2010年开始种植李子,并潜心研究“蜂糖李”种植技术,他多次到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在水肥管理、人工授粉等技术和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方法,提高蜂糖李的挂果率,不断摸索嫁接技术,让四月李品种上市期延长整整一个月。
据了解,“镇宁蜂糖李” 2017年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约3万亩。同年,“镇宁蜂糖李”荣获“全国优质李金奖”荣誉称号。目前,镇宁自治县已注册蜂糖李品牌3个,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约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家。
“为了在李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统一规范市场,去年9月,8家合作社和1家公司抱团成立了六马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统一李子的标识、管理、销售、宣传、技术培训等,旨在把六马李子的品牌做大做强。”黄初国说。
完善基础 在“实”上见效
脱贫致富,基础先行。
“一直以来,路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苏洲洲告诉记者,产业规模扩大了,却因为高山上不通路,果子常常烂在地里,许多农户损失惨重。
“前两年李子基地只有一条泥土路,每逢李子成熟期,也是雨季,一场场雨让并不宽的路非常难走,车更难进出,一天最多3趟,每次人最多能背50多斤,剩下熟透的只有看着在树上烂掉,干着急也没办法。”“看到烂掉的这些果子,哪个会不心痛?”六马镇红旗村果农吴发周等村民回想以前感叹着。
路通兴百业。2017年11月开始,六马镇围绕产业园区,着力打造蜂糖李产业大道10公里,贯穿整个园区核心,辐射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目前,产业大道已完成70%。
“今年路修好修宽了,三轮车可以轻松把果子运出来卖了,现在每天能运万把斤果子出来,果子能及时上市卖出了。”板腰村果农周小广高兴地说着路通畅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为了充分利用好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六马镇还实施建设34条89公里的“组组通”项目及产业园区路硬化项目、蜂糖李母源保护基地、采摘园、观景台、酒店、农家乐等;投资2亿余元建设六马镇综合农贸精品水果,占地面积约130亩,涵盖交易市场、分拣中心、停车场等;投资约2.4亿元实施了县城区至六马镇公路改造工程。
统筹推进 在“好”上融合
每年6月,在六马镇的中心街道,每家李子合作社的店铺门庭若市,街上的农家旅舍和餐馆也跟着忙碌起来。李子产业的壮大吸引更多果商到此,餐饮、住宿业压力不小,2018年当地政府引导镇中心街道的群众新建了6家农家旅社、餐饮店,缓解李子销售旺季的接待压力。
“今年李花盛开的时候,我这里每天不下20桌人用餐,增加了不少收入,李子现在上市了,来吃饭的人更多,楼上的住宿已订满咯。”在镇上开农家乐的村民江恩义高兴地说,过两天就是首届李子节,游客又会增加不少。
目前正是李子上市时期,政府和合作社除了帮果农找销路,联系采购商和物流公司,还要把接到的网络订单、散客订单通过快递及时发送出去。黄初国告诉记者,合作联社已经与四家物流公司达成合作向外运送鲜果,每天也有10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客商下订单,“六马李子”“镇宁蜂糖李”已经成为大众追捧的明星水果,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