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化龙 就业是民生之本。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就业扶贫是重要战场。坚决打赢就业扶贫战役,是对人社系统党组织及党员践行根本宗旨的实践检验,是对人社部门履行职能职责的重大考验。近年来,安顺市人社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扬“扣扣子”、“担担子”、“钉钉子”精神,抓紧抓牢抓实就业大扶贫,用心用情用力助推全面小康。2016年就业减贫3.6万人,占全市17.8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20.13%。 一、用心“扣扣子”,抓实战略谋划推进就业扶贫 一是把责任压实。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社工作的“头等大事”,成立全市人社系统就业扶贫指挥部,由市局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其他党组成员担任副指挥长,相关科室及所属单位负责同志为作战成员,按职责分工牵头开展扶贫工作;同时,按县区成立就业扶贫战区,并由市局党组成员及副县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战区指挥长,指导县区人社部门抓好落实,确保就业扶贫工作有效落地。 二是把措施定准。制定印发了《安顺市就业大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安顺市就业扶贫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与市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准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工作思路,制定了“积极开展送岗位”、“切实加强就业援助”、“提供职业培训补贴”、“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大力开展劳务协作”、“推进‘六个一’创业扶持”、“鼓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强化人才支撑服务力度”、“强化社会保障和劳动维权”、“建立领导工作督促制度”等十条战略措施,为全市人社系统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把底数查清。作战指挥部组建调研组深入各县(区)广泛开展调研,找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要求各县(区)人社部门对接扶贫部门开展贫困建档立卡户的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两个实名制台账,为实施精准帮扶明确了“靶标”。 二、用情“担担子”,抓实重点难点推进就业扶贫 一是用情帮扶特殊群体。对重点群体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对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家庭,实施就业援助“一人一档”工作法,根据年龄情况、身体素质、家庭住址、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不同需求制定适合的援助计划,落实“一对一”援助帮扶,实行困难群体就业直通车,做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岗位推荐、跟踪扶持”五个优先,充分使用好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实现“发现1人、认定1人,结对帮扶、长期服务”,帮助就业困难的重点群体及时就业,2016年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457人。 二是用情打好特殊战斗。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地设立工作站(点),采取开展专项招聘、建立用工需求台账、推行用工申报制度、健全用工需求服务网络等措施,搭建起供需对接桥梁,积极促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2016年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9743人。同时,每年拿出2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名额分配到各县区,用于吸纳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就业,确保实现“精准扶持、重点帮扶、就业1人、脱贫1户”。 三是用情制定特殊举措。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放宽认定条件,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定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享受均等扶持,使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惠及长期以来游离于政策体系之外的农村劳动者。2016年,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704人,发放补贴65.36万元;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办理就业创业登记证239人。对吸纳本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对符合社会保险补贴要求的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2016年,发放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21.04万元。 三、用力“钉钉子”,抓实协同作战推进就业扶贫 一是切实强化主攻火力。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一小时就业服务圈”创建,加强贫困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以让城乡劳动者在离开家门一小时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为目标,着力构建“面对面”、“点对点”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了市级集中数据资源库,让有求职意愿的贫困对象在全市任何一个公共就业服务网点都可查询到全市的岗位需求情况,除西秀区外的5个建制县区均已成功获评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201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8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5.57万人,占转移总数62%,市外省内转移就业1.81万人,占转移总数20%,市内转移就业1.6万人,占转移总数18%。同时,有力推动“雁归兴安”行动计划,全力推进返乡创业,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补贴680余万元,对478户返乡创业农民工项目补助2570万元。 二是努力优化协同火力。与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投资促进局联合建立了“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对贫困对象就业的带动作用,既保障企业用工,又解决劳动者就业。同时,大力实施培训帮扶脱贫工作,整合各部门技能培训资源,深入开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将精准扶贫户纳入职业培训重大项目,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乡村特色旅游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电商培训、民族手工培训、创业培训等,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33人,有效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积极争取支援火力。制定全市人社系统向上争取支持事项工作责任清单,主要领导带头对接协调,向上争取更大支持。2016年,全市人社系统共争取中央和省就业专项资金10689万元;目前,已争取到2017年度中央和省就业专项资金6364万元。制定印发《安顺市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扶贫开发及加大相关培训力度工作实施方案》,为扶贫项目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同时,深入落实贫困地区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岗位招募,激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镇就业;贯彻落实有关向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学校地区倾斜的政策规定,引导农村教师留在基层;放宽扶贫点农村实用人才、能工巧匠等职称评定条件;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为贫困地区乡镇学校、医院、农技推广等事业单位留住人才。 (作者系中共安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