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房里长出“致富菇”

2017年6月9日第03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伍水清

说起食用菌的生产基地,首先想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当记者走进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马鞍山村,却发现这里的农民把食用菌都种在自己闲置的民房里。“以前想发展种植食用菌产业,却愁于没钱建设大棚,这下好了,在自家的空房子里就可以种植,这节省了不少成本。”正在往一个个菌包上洒水的村民陈怀武告诉记者。

6月9日,记者来到马鞍山村,发现停车场停了不少自驾游的车辆,在该村的生态烧烤吧区域,游客们围着烧烤摊,正悠闲的吃着烧烤,记者走近仔细观察,发现烧烤的“主食材”是从该村蔬菜基地刚采摘的“平菇”。“刚采摘的平菇新鲜,味道很美。”一位从安顺城区来的游客告诉记者。

据马鞍山农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培育技术员陈培勇介绍,今年3月,马鞍山村开始探索栽培食用菌产业,在近2000平米的蔬菜大棚内,首批培育了四万个菌包。

“大棚里培育的以平菇为主,该菌种拥有生长周期短,市场销量快的特点。”陈培勇告诉记者,马鞍山村选择发展食用菌产业,主要考虑到其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只要掌握科学技术,很容易栽培。“最快的1个月就能上市,目前平菇市场价在3.5元/斤左右,一个菌包平均产量在3斤左右,经济效益很乐观。”

“市场价3.5元/斤,但是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一斤平菇的价格就能达到5元/斤,而且销量很好。”镇宁农业局副局长孙章和告诉记者,马鞍山村探索“农旅结合”的模式,游客不仅可在食用菌基地体验采摘乐趣,还可现场品尝烤制好的平菇,如此一来,还提高了食用菌的经济价值。

“从5月1日开始,马鞍山生态烧烤吧的四个铺面,每天纯收入达到了1万。”陈培勇告诉记者,通过把食用菌与烧烤的结合,不仅菌子走得俏,还增加了合作社的旅游收入。

然而,在经过1个月的快速发展后,马鞍山村食用菌产业遭遇了瓶颈。用马鞍山村副主任陈关猛的话来说,大棚种植规模小,总产量低,市场太好,导致“供不应求”,没平菇卖。

既然种植规模小,为何不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原来,随着马鞍山村周边的石材产业近年来迅速兴起,村里大量的土地流转给附近的石材企业,村里剩下的耕地已经不多。

“目前,合作社从社员手中流转的土地仅有110亩,除去公共设施建设用地,规划建设蔬菜大棚的土地仅有4000平方米,建设的蔬菜大棚大部分已经培育了花卉产业,留给食用菌产业的只剩下不到2000平方米,要想再搭建蔬菜大棚已经不可能。”陈关猛告诉记者说。

没有了更多土地,要想进一步扩大规模,怎么办?这成为摆在技术员陈培勇面前的最大难题。

偶然的一天,陈培勇在村里闲逛,发现村里的许多民房,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房间大多闲置着没人住。

“何不把村里这些闲置的空房子利用起来培育食用菌?”陈培勇灵机一动,说干就干,在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在马鞍山探索出一套“合作社+农户”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合作模式。

据陈培勇介绍,由于普通的农民没有技术,合作社采用现有的蔬菜大棚作为“菌包”培育基地,菌包一旦培育成熟,由农户以最低的价格认购,把培育好的菌包挪到农户家中闲置的房间,让菌包继续发育,直到食用菌出产后,由合作社以市场保底价统一收购,再统一销往市场。

目前,在马鞍山村已经有四户农户在合作社认领了菌包。其中陈怀武是马鞍山第一位认领菌包到家的农民,他第一批性领取了4000个菌包,按照一个菌包5元的平均产值,第一批的收入将达到2万元以上。

“由于身体有残疾,干不了重活,菌包放在自己家里,只要每天打开菌包浇浇水,菌子就会自己生长。”陈怀武告诉记者,由于家中的土地大多被周边的石材企业流转,加上身体有残疾,在村里几乎找不到活干,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如今,在自己家里培育食用菌,让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马鞍山村接下来将继续推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让家家户户都参与进来。”据陈培勇介绍,现在培育食用菌的用地问题解决了,下一步,他们将把村里更多的闲置民房利用起来,大力培育食用菌,并且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食用菌加工产品,把马鞍山村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食用菌‘菌包’一旦由合作社技术人员培育成功,后期的管护相对很简单,村里的妇女、老人都可以管护,可以把目前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据市农委蔬菜办蔬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白世友介绍说,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固然重要,但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三四层楼的民房随处可见,致使越来越多的房间空闲无人居住,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闲置农村民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可喜的是,马鞍山村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闲置的民房种上“致富”食用菌,不仅闲置民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