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水清 在距离镇宁县城4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叫鱼凹村,在村里的小学里,有一位乡村教师叫吴儒海,他放弃自己的大学梦,无怨无悔在讲台上默默坚守了36年,让一批又一批“山里娃”走出大山,实现他们的梦想。 吴儒海是土生土长的鱼凹村人,现年53岁的他与许多山里汉子一样,脸上呈现出岁月留下的皱纹,或许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他的性格豁达乐观,很聊得来。 本寨乡鱼凹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缺水少粮是鱼凹的特色,在这里生存的人们生活艰难。 因为生活贫苦,吴儒海在鱼凹村上小学时,就意识到必须好好读书,争取早日走出这个穷地方。通过不懈努力,他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取了中学,接着考上高中,因此成为鱼凹村里第一个读高中的人。 进入高中后,在吴儒海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然而,世事难料,吴儒海最终放弃了学业,没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在高二上学期的时候,吴儒海听村里人传来消息说,村里学校唯一的老师突然离开了学校,村里的孩子没有了老师教。 “这该如何是好,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孩子们的学业耽误不起。”吴儒海回忆说,那段时间心里很矛盾,一是想着再坚持一年半,自己就可以参加高考,实现大学梦想,可又担心村里那些没有老师教的孩子。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吴儒海决定放弃自己的学业,回到村里挑起教师的担子。1980年9月开学时,他正式成为鱼凹小学的民办代课教师,当时,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学生也只有7个。 就这样,正值青春的吴儒海默默地承受着山里的孤寂和清苦,白天与孩子们作伴,夜里一个人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 刚当老师的前几年,因为交通不便,学生每个学期的课本都靠吴儒海走两小时山路,用背篓从镇里一次一次背回山里来。 鱼凹村共11个自然组,组与组之间近的两三公里,远的五六公里,全部是山路,为了动员家长送孩子读书,每年都需要上门家访,36年来,吴儒海可以说把这里的山路都踩平了。 谈到当年的教师薪酬,吴儒海说,每年300斤包谷。“那个时候,包谷是2角多钱1斤,300斤包谷由7个学生分摊。”后来,不管学生人数怎么增加,他的薪酬还是那么多,一直到1998年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为止。 “在当老师的前18年,民办教师每个月只有10至20多元的补助。”吴儒海补充说道,“现在好了,每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 “现在,我们有274个学生了。”身为校长的吴儒海对鱼凹小学的将来踌躇满志。他说,学校现在有教师12人,工勤人员4人,新的教学楼年底就可以完工。“以后14间教室完全可以满足周边乡镇孩子的就读。” 据介绍,36年来,有近600名山里娃走进鱼凹小学。据不完全统计,鱼凹小学走出了30多名大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执教之初的7个学生,到现在的274个学子,2000多人的村庄再也找不到一个文盲,吴儒海为鱼凹小学付出的心血,都深深烙进每个村民和学生心中,他的付出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先后多次被县级部门授予“镇宁自治县教育系统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吴儒海说,这与他几十年执着坚守山村教师岗位是分不开的,无论怎样,他都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把教育工作做好,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山里的每一个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