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打造阳光小屋 随后,在小寨关村村委的带领下,媒体采访团来到小寨关村小学进行参观。在小寨关村小学的操场上,贵州电网公司发布了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并举行了“电亮·同步小康梦”阳光小屋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上,小寨关村小学的学生周庭娅代表全校七十余名学生发表感谢词。 “很感谢贵州电网的各位叔叔、阿姨,以及在场的记者叔叔、阿姨们的帮助,阳光小屋的开设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课间生活,我们会好好的运用阳光小屋的资源,好好学习,报答大家。”采访中周庭娅告诉记者。 揭牌仪式后,采访团随即体验了当日开放的小寨关村小学的阳光小屋。 让村民走出大山的“同心桥” 23日下午,采访团一行乘车来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松山镇同心村,参加“同心桥”通桥仪式。 在大山深处的同心村,修一座桥,是全村几代人共同的心愿和期盼。村中的打边河,将村子一分为二。20多年来,每当雨季河水上涨,孩子们只能绕行5公里山路,耗费将近两小时上学。而如今,在全国劳模、南方电网公司安顺紫云供电局抄表工韦成刚的努力下,孩子们终于可以不用淌河上学了。 韦成刚告诉记者,身为同心村人的自己自小因家庭的特殊而收到了同村村民的很多帮助,怀着一份感恩的韦成刚也想要用自身的努力去回报那些给予过他很大帮助的村民,而这份回报便是为全村修一座桥。 2015年3月8日,打边河枯水期,韦成刚筹集到6.8万元的启动资金,叫来一台挖掘机,在打边河破土动工,开始了修桥工程。虽然期间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问题,但韦成刚却始终没有放弃。 韦成刚的事迹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团体也向韦成刚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韦成刚的不放弃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下,韦成刚以及他的乡亲们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能在短短的54天完成这座桥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团体的支持,同时这座桥的完工对于我们家乡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我的付出也是很值得的。”韦成刚告诉记者。 活动圆满结束 23日下午,采访团一行乘车前往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参观采访全国劳模韦成刚扶贫工作站,并观摩了电商平台电子交易。当日下午18点,此次新闻扶贫活动正式结束。 此次的新闻扶贫活动虽时间短暂,但也给采访团的记者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受。 “下基层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条件也是最艰苦的。虽然辛苦,但却能够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工作者只有看得多,才能够做出好新闻。”西部开发报的新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行的一位记者则告诉本报记者,下基层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是很必要的。由于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媒体平台的发言权较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更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最真实的去报道他们的生存状态。 “虽然一直在下雨,去同心村的路上也踩得满腿是泥,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这些村民的心愿和他们的努力。这次的新闻扶贫活动,不仅仅是收获了新闻,感觉也是对记者这个身份的职能的完善。”采访团的一位记者告诉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