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音乐没有国界,是自由的艺术。西秀区的音乐创作资源十分丰富。还记得广为流传的《读书郎》吗?那是抗战时期,后撤到安顺的音乐家宋洋才到汪家山苗寨走一圈后写下的,而张启贤老师的一曲《铁路修到苗家寨》,更是成为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经典。 为加强西秀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西秀音乐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市区举办的各项演出中,2/3都是西秀区演员,演出阵容强大,实力有目共睹。 据了解,音协长期参加活动的有30余人。目前市区的音乐培训工作大多是西秀区音协会员创办,给西秀区培养了数不胜数的音乐人才,每年中考特长生考试可见一斑。 近年来,音协会员培养的学生参加比赛,有20余人获奖,其中获得最高的奖项是香港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的第一名。 据西秀区音协副秘书长李玉琳介绍,目前音协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环境,一个作品需要采风、构思、词、曲、配器、录音、修正、制作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哪个环节不完美,作品也就成了废品。而目前任何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没有时间的问题,为此,有的会员直接辞掉了工作,专心投入音乐中来。 音协每个季度组织大家做一次音乐业务上的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每年春节期间的送文艺下乡演出,在虹山湖公园举行的“虹湖音乐季”,以及有关部门的邀请演出,音协还组织慰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公益演出等,每年不少于四场演出,每次均获得极大的好评。 对于音协未来的发展,李玉琳表示将继续开展交流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与兄弟协会联手,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更好地创作打下基础。另外,还计划与兄弟县市的音协举行互访,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音协会员的整体水平。同时,针对创作的短板,将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挖掘西秀区宝贵的音乐资源,力争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