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福进 文/图 早春三月,气爽风清。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坝寨村蔬菜园里,老板杨廷兴头戴一顶篾帽,身着雨衣,在刚播完种的田里调试喷灌设备。 “别走那田埂上,小心把衣服打湿了,喷灌头的水有力道。” 见有客人沿田埂走来,杨廷兴急忙提醒。谈起“种菜的事儿”,杨廷兴向记者娓娓道来。 杨廷兴,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猫场村人,1988年到广东惠州打工。因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在菜场做工,从最初的种菜工人到领班,再到菜场总管,菜场所有工作他都做过。 “打工20多年里,我从最初每月拿120元到后来每月拿9000元薪水,虽然薪水越来越高,但我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孙儿。”杨廷兴明白,年龄在增大,打工的日子不会长久。自从惠兴高速通车后,他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并想把广东的种菜技术带回家乡,发展蔬菜园,自己能赚钱,还能给附近村民创造就近就业的机会。 2014年年底,回乡的杨廷兴来到格凸河镇二官村和坝寨村考察后发现:这两个村都有上百亩田坝,很适宜种植蔬菜。经过两个月筹备,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他在二官村流转了240亩良田,在坝寨村流转了204亩良田,安装好喷灌设施和工棚后,2015年3月,两个蔬菜园正式落成。 “两个蔬菜园,一个人忙不过来。”杨廷兴说,二官村的蔬菜园平时由他弟弟代管,他大多时间都在坝寨村蔬菜园。目前,二官村蔬菜园有工人50人,坝寨村蔬菜园有工人48人,这些工人大多为之前跟随他在广东菜场干活的村民,其余则是周边村民中招聘的。 杨廷兴告诉记者,他种植的蔬菜以菜心和荠菜为主,在割菜方面有“讲究”,因此他得把在广东菜场当总管期间的原班人马带回家乡,作为“技术班底”。 “技术来源于广东,熟练工人来源于广东,深圳、香港的菜心销售渠道主要针对我在广东时的老客户,所以这个蔬菜园相当于从广东‘带’回来的。”杨廷兴说。 正在菜园里收割菜心的工人罗小红说,她家在宗地乡打绕村,之前一直跟随杨廷兴在广东菜场做工,现在回到家乡仍在他开设的菜场做工。从去年做工情况来看,在家存的钱还多些,因为离家近,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并且可以随时回家,方便照顾老人孩子。 “在我这里做工的工人,月平均工资不下3000元。”杨廷兴说,回乡开设蔬菜园,风险与机遇并存,但能解决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算是为家乡做了件好事。 谈及在家乡发展蔬菜园的最大便利时,杨廷兴笑着说,“赚钱顾家两不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