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白石岩乡的乡村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在农业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多个品牌形象。 近年来,白石岩乡围绕“一园两带四园区”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思路抓农业,种植烤烟2300亩,红心薯2000亩,另有葡萄、蔬菜、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1500余亩。尤其是红心薯已树立了品牌形象,记者在幸福园村的一个销售场看到,10余名村民正在分类精选、装箱上车。“我们的红心薯已经形成了品牌,已销售到广东沿海一带,红心薯让我走上了致富路。”幸福园村村民熊纪辉说,他借贷30余万元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红心薯,每亩产红心薯1000余斤,年产红心薯20余万斤,售价每斤2.5元,除去人工工资、肥料等成本,每斤可获利润1元左右,一年下来有20余万元的纯利润,比前些年在外打工强多了。 白石岩乡不仅有红心薯等典型的农产品品牌,还有民族服饰和杂技等民族文化品牌。近日,记者在新驰村张红艳的民族服饰加工坊看到,加工坊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苗族服饰。据介绍,张红艳从事民族服饰加工已经多年,因制作工艺精湛,很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她纯手工制作苗族婚装,更是受到不少准新娘、准新郎的青睐。“这件是手工制作的衣服,看起来比半手工制作的那件还好看!”在新驰村的张红艳家中,一对准新郎、新娘在选购婚装时说,别看这是开在村里的民族服饰加工坊,衣服款式比时装店里的还漂亮。 在岩上村的民间杂技表演场上,一根挂有不少刀刃的杆子立在表演台上,旁边的一间演练室里还摆放着不少表演杂技的工具。据王成坤介绍,白石岩乡境内民族风情浓郁,既有中西合璧的新驰文化,又有曾经响彻省内外的岩上杂技表演。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杂技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