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天龙二官村的 “抗战胜利 纪念塔”

2015年8月21日第07版

分享到:

    □黄德洪

    七十八年前,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燃起了全面侵华的狼烟。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严酷战争在持续八年之后,正义的中国军民取得了最后的完全胜利。

    当时,贵州是抗战后方,平坝亦然。但关于抗战,仍有激动人心的故事。

    2015年7月7日,怀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对现实与未来思考的冲动,笔者再次到天龙镇二官村瞻仰“抗战胜利纪念塔”。

    “抗战胜利纪念塔”塔基是标准的正方形,边长均为4.8米,高60厘米,四平八稳地端坐在山顶上。位于塔基之上的塔身,包括顶端的塔尖,共八层,形状为六棱六面。第一层每面宽为160厘米,高为145厘米。第二层开始,整个塔身呈等差均匀缩进和降低了层高,塔高约10米。塔身正对二官村的一面阴刻有“抗战胜利纪念塔”七个大字,楷书,每个字约为50厘米见方;其右款小字为:“民国三十四年十月觳旦集贤村全体居民建”,左款小字为:“肖学伦题字”。紧临塔身正面的左侧一面刻有碑文曰:

    “ ……同盟胜利,举国腾欢。一方祸平,万世怡然。国家抗战八载,今始复兴,吾村匪乱四年,亦随国家之胜利而平靖。乡人有双庆之感,爰建抗战胜利纪念塔。其意义之深,盖欲使后来者有所警惕,戒慎恐惧,树立良好乡风,人人以四维为心、八德为志。从兹文……起,日新又新,庶几成一模范乡村,则国家幸甚,地方幸甚矣!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肖学伦谨撰并书”。

    这段碑文,将修建“抗战胜利纪念塔”的背景、缘由及其意义和愿望都作了明确的叙说,极大地方便了后人对于纪念塔,包括对于二官村那一段历史的解读。

    此段碑文之后,是修建“抗战胜利纪念塔”时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的记刻。

    紧临塔身正面的右侧一面碑记是修建“抗战胜利纪念塔”时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的续记。

    分别镶嵌于塔身正面左右两侧的这两块碑记,系小楷书写阴刻而成。由于年久及风雨侵蚀,已显斑驳状态,所以,个别字迹模糊,已难辨认。按碑文记载,捐款人数为103人,共捐法币壹拾壹万叁仟元。

    据有关资料及知情人士提供,二官村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村寨背靠的大箐山腰,有一座“明皇诰封车骑将军三世祖考肖公印镇、祖妣肖母詹夫人之陵墓”,墓前石柱上刻有对联:“调北征南源溯吴西宏支派(后改为‘继往开来户守国门捐躯著’),光前裕后籍发黔疆振家声。”这座坟墓墓碑首次立于1821年,后于1903年和1987年进行了两次更换修整。碑文记载墓主是1430年阵亡的,说明此墓已有585年的历史。这是二官村历史一个有力的注脚。相传明清时期,村里曾出过不少的举人和贡生,清光绪年间吏部正七品文林郎肖世贤便是其中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肖世贤之孙肖玉春(又名肖学仁)积极倡导改变村中只有零散私塾状况,兴办新学。1933年,在贾国佐、肖学伦等人支持下,二官村创办了“集贤小学”。由此,二官村曾一度有“集贤村”之谓。二官村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关注国家政治的传统风气。缘于这种文化的影响,所以,当1945年8月l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二官村时,村中有识之士肖学伦、汪文明、贾国佐等满心欢喜,迅即在村中奔走相告,传递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肖学伦及时提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建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塔的倡议。这一提议得到向万清、汪文明、贾国佐、肖量衡、王登华等人的积极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响应后,肖学伦、向万清、肖量衡、王登华等即组织勘察选点、设计制图、筹集资金、选聘石工等筹备工作。纪念塔修建地址确定在村对面的小箐山上,图纸由向洪浩负责设计。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是年农历九月中旬,庄稼基本收完,纪念塔即开工建设。一个多月后,“抗战胜利纪念塔”在小箐山顺利建成。这座纪念塔,是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见证,是当时二官村民关心国家命运、欢呼胜利、欢呼和平的见证。同时,如碑中所言,“盖欲使后来者有所警惕,戒慎恐惧”,也是对后世子孙留下的深刻教训。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