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农下山 引农进城
——普定创跨区域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新模式

2015年8月21日第01版

分享到:
移民安置小区一角

    □本报记者 古宇 文/图

    如何改善居住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普定县创新模式,请农下山,引农进城,打破乡(镇)间行政区划,引导移民向交通发达、经济活跃的县城周边安置点聚集,用活用足扶贫生态移民和打造示范集镇政策,让移民搬得出、住得下、可就业、能致富。这就是普定创造出的玉兔山安置点跨区域搬迁安置新模式。

    玉兔山是普定县城周边交通条件最优、区位最好、要素最齐的一个区域,普—波大道、黄—织铁路、环城公路横贯境内;紧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黄桶物流园区;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县城互通互惠互享。普定将玉兔山作为扶贫生态移民跨区域搬迁安置点,进行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镇商贸型的安置区。通过县城人流物流聚集效应的拉动,实现城镇化和移民家园建设双赢发展,破解了边远乡(镇)建安置点人气不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移民搬迁安置后就业无岗、后续产业发展无门的难题。

    据介绍,玉兔山安置点共规划搬迁安置15000人。截止目前,已启动实施1133户4966人建设任务。2015年实施搬迁安置533户2400人。“十三五”期间规划搬迁安置10000人。随着安置点基础设施的完善,下一步该县还将逐步实施社区服务、保障就业、后续发展等配套政策。

    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是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普定县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县人民政府与县直各部门、乡(镇)签定年度目标责任,把建设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一方面,要求各部门提前对口向上申报下一年度配套项目,确保县级配套项目纳入上级各部门盘子批复下达;另一方面要求各部门主动与项目实施乡(镇)对接落实,确保项目按期落地实施。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普定县把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纳入民生十件实事之一进行督查,责成县领导小组办公室随时掌握工程推进情况。该县督查督办局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县人大、政协把该项工程纳入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县政府根据工程推进情况,随时召开专题会进行调度。

    自玉兔山安置点项目建设实施以来,优势资源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社区服务功能建设项目逐步配齐和完善,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让安置点群众实现了与县城“零距离”。

    安置点还有效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搬迁群众集中在县城周边,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壮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化率。搬迁农户通过从事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为城镇发展注入活力。

    安置点建设有效提高了精准扶贫的综合效益。搬迁群众生活环境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长期困扰他们致富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迎刃而解。搬迁后,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信息的畅通,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依托城镇化发展、园区工业企业和乡村旅游开发等机会,不断参与到加工、运输、服务等行业,增收致富渠道得到拓宽,收入来源既稳定又多元化,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扶贫开发成本。

    同时,实施跨区域搬迁安置后,使迁出地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和修复。迁出地人口压力减轻,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人为活动减少,植被很快得到恢复,再结合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的实施,迁出地可实现搬一批人、富一方土、绿一座山的生态建设目标,既守住了生态发展的底线,又让困难群众真正地脱贫致富。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