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铠 普定县坪上镇因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陡土瘦,仅有耕地面积19199亩,人均耕地0.73亩,农民日子过得穷苦,有人这样形容:“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耕种几大坡,收入两小箩”。 坪上镇土质以胶泥土和基质土居多,栽种包谷收入很低,但栽种冰脆李却十分适宜,穷则思变,大面积种植冰脆李,成了坪上镇脱贫致富的一剂“良方”,如今坪上镇冰脆李种植面积已达16000多亩。2014年,坪上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87元,其中,经果林种植各项产业已促进农民人均增收达6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从44.34%降低到37.87%,减少贫困人口2200人,全面实现“减贫摘帽”! 有人这样描绘坪上镇的冰脆李:“石头开花,岩山结果,春到十里李花香,秋来家家摘果忙”。每逢3月,一簇簇雪白的李花在石旮旯中盛开,把裸露着石头的山坡装点得格外美丽,待到李子成熟时,便会有一辆辆运输冰脆李的货车沿着乡村公路来回穿梭,“今年我种的10亩冰脆李,卖了35000多元!”坪上村村民冯克强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 过去的坪上镇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如今的坪上镇满山遍野绿树成荫,面貌焕然一新。自从被确定为“全国生态重建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后,坪上镇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石漠化严重的石旮旯里,传统农业种植收益很低,但栽种冰脆李收益就非常可观。一株冰脆李可卖几十上百元,一个石旮旯里栽种一株,经济效益比传统栽种包谷翻了几十番。”该镇党委书记胡恒说。 从2000年起,坪上镇就利用退耕还林科技示范项目开始实施冰脆李种植,建立了坪上村九龙坡冰脆李种植基地、和平村蜂子岩冰脆李种植示范点、革渣哈呼冰脆李种植基地、石板村冰脆李种植基地等;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坪上镇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150万元,实施2000亩冰脆李种植,打破了冰脆李小规模种植的格局,如今已在和平、坪上、毛栗、革渣、渔塘、沙戈、岩上等14个村形成了连片种植,种植面积达16000余亩,鲜果销往贵阳、毕节、四川等地,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冰脆李已成为坪上镇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为使坪上镇的冰脆李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该镇不仅为冰脆李注册了“夜郎”牌商标,还在和平村投资3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果蔬批发市场,为冰脆李提供销售基地。有“身份证”和销售基地之后,坪上镇的冰脆李大大增值,李进光是坪上镇和平村芦稿冲组冰脆李种植大户,他栽种的20多亩冰脆李,以色鲜、果大、皮薄、清脆、味美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仅今年的销售收入就达6万多元,“以前李子种得少,也没有品牌,只图卖个盐巴钱,现在的冰脆李不要说买盐巴,就算是小车都买得起。”李进光告诉记者,自从大面积发展冰脆李种植以来,和平村冰脆李种植面积扩大了10多倍,每年收入过万的农户有几十家。 “坪上镇成功‘减贫摘帽’后,省扶贫办对其‘减贫不减政策’,继续给予500万元省‘集团帮扶’项目资金,通过省‘集团帮扶’项目资金投入,坪上镇已完成了包含冰脆李在内的经果林种植4000亩,采取大户带动、散户种植、集中连片的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鼓励各行政村建立合作社、发展种植基地,让部分村民能在合作社和基地内打工,每月都有工资收入。”胡恒告诉记者,下一步坪上镇将采取种植协会或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冰脆李产业,村民用自己的果树入股,再由种植协会或合作社统一包装后对外销售,所得收入按照入股比例与村民分成,让冰脆李产业以“上规模、树品牌、拓市场”的方式走向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