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4点,紫云自治县格凸河小学老师王启志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的身影渐渐模糊在树林中,心里默默的祝福。 由于天降大雨,格凸河水位暴涨,王启志去协调景区开游船将孩子们渡过河,却因河水危险不能开船,孩子们只能多绕行七八里山路回家,回家的路将会延长一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当孩子到家时,天已黑。王启志远远地目送,只能祈求天公别再下雨,他心里有了几许担忧。 格凸河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2008年,为彻底解决中洞小学办学困难,紫云自治县县委、政府决定将中洞小学撤并至格凸河小学,并改建为寄宿制小学。学生均来自格凸、旁入两个行政村的适龄学生、孤苦儿童、留守儿童。八年前,格凸河小学只有一幢破旧的教学楼,2008年,该校新建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学校操场也铺成了塑胶操场。一簇簇三角梅长势茂盛,鸟语、花香伴着孩子们朗朗书声,此起彼伏。 格凸河小学校长罗朝阳介绍:“学校共有学生205人,留守儿童有103人,寄宿学生108人,孩子们的寝室很不错。”记者跟随罗朝阳来到孩子们的寝室。一楼是男生宿舍,二楼是女生宿舍,每个房间有四套高低床,共住8个孩子。整齐、干净的床铺,堆放有序的饭盒,鞋子整齐地放于鞋架上,就连牙刷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这里的管理张弛有度,严谨中不失活跃的元素,小女孩的床头被点缀得颇有生气。“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老师说。”罗朝阳说。 在五年级的教室外,陈和琼拿着试卷向王启志老师请教问题,经过老师的解释,陈和琼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绷的眉心也舒展开来。 王小红是五年级的班长,记者问:“一会放学想不想回家啊?”“想啊,学校虽然很好,有好吃的好住的,但家还是最想回的地方。” 格凸河小学的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一半,因此搞好留守儿童的服务和教育十分重要。2012年,在紫云自治县妇联、县关工委、县教育和科技局的关心支持下,格凸河小学申报了市级示范“留守儿童之家”和“家长学校”,得到安顺市妇联、市关工委的认可并授牌。2013年10月,申报贵州省示范性“留守儿童之家”也得到省教育厅、省妇联认可。为了让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学校进行摸底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包括学生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临时监护人等有关情况。在开展留守儿童的帮扶中,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学习加强管理,特别是养成教育的培养,每学期开学一个月内,一遍又一遍地不断重复。比如被子怎样叠才规范、牙刷怎样放,鞋子放哪里等等,让好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在了解情况基础上,定期进行家访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有人关爱的环境中。宿舍管理设专门负责人,每天有值班老师和健康老师,负责孩子的作习和健康状况检查。涨水季节,孩子容易出现过敏、腹泻等,随时掌握情况。 四年级的罗保才,每年一到雨季就会出现肚子痛等毛病,4月的一天深夜11点过,罗朝阳接到老师电话,罗保才肚子疼痛难忍,需要赶紧送医院。罗朝阳立即骑着摩托车将其送到水塘镇医院,经过治疗,很快缓解了疼痛状况。深夜发生的事不只一件两件,需要老师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为了让“留守儿童之家”发挥很好作用,学校将图书室的图书在每班建立班级图书角,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利用计算机建立亲情聊天室和亲情电话,弥补孩子们“亲情上的缺失”;利用音乐室、美术室,成立音乐、美术兴趣小组,培养孩子们的特长和爱好。学校自编的苗族舞蹈《竹刷舞》获得多彩贵州安顺赛区原生态舞蹈二等奖。每学期组织一两次学生集体过生日,让孩子们感受学校的温暖。 老师与学生的帮扶结对中,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科任老师采取“一对几”的方式结对帮扶,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进行辅导,并安排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周围的同学。 王小红在一篇《我的老师》课堂习作里这样写他的语文老师王启志。“王老师对大家可亲了,有什么好的都先给我们。有时抱来一大袋学习用品、日常用品,有时又抬着一大箱衣服,大家都很喜欢王老师。上课时王老师总是不爱批评人,不管犯了多大的错,王老师总是说几句就罢了。他就像我父母一样,总是亲切地叫我‘小红’,如同父母一样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了像王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们的校园才有许多欢声笑语,王老师是我心中的好老师。”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着,青岛市红十字会微尘基金、上海民间团队、贵州阳光助学团队等许多组织,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来学校看望孩子,并亲自到孩子家里走访,过年过节送来礼物,开学送来生活费用。正是有了政府的关怀、社会的互动、学校老师的关心,格凸河小学的孩子们才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温暖,使他们的童年在快乐中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