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亮的牛肉、爽口的毛肚、扑鼻的高汤、鲜香的火锅,走进各类餐厅,声称“新鲜食材”“原汁原味”“纯正熬制”的各类餐饮食品,以靓丽的颜色、诱人的气味、浓烈的味道让人胃口大开。然而,一些家庭主妇却发现,如果使用从菜市场购买的新鲜食材烹调,却往往很难做出类似的口感、色泽和味道。 真的是厨艺差距所致?一些餐饮业内人士称,厨艺并不是导致口感和味道悬殊的关键,真实原因是一些饭馆、餐厅靠添加剂增色、提香的“潜规则”。 记者日前走进上海闵行区毛家塘市场、武汉市舵落口市场和南宁市中华路的多家添加剂销售门店。气味扑鼻的香辛料、五颜六色的食用色素遍布市场,众多商铺正在火热销售各种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这些产品虽名称五花八门,用处却大同小异:要么增鲜,要么提香。 在毛家塘市场内的一家调味料店,黄姓店主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名为“骨粒香”的调味料。“这是菌类提取物,只需加一滴就能让一锅汤香气四溢,自己熬得要多少菌啊。不过,这个不健康,家庭一般不会用,都是卖给饭店的”。 一些商贩和餐馆厨师透露,要使饭馆烹炒的食物色香味俱全,使用相应的添加剂就能轻松实现。比如,使用名为日落黄的添加剂,只要在卤水中加上小半勺,就让烧鸡、猪头肉等卤肉油光发亮、黄里透红;号称是牛骨熬炼、整鸡炖制的纯正肉汤,其实很多都是使用类似牛肉精等包含大量食品添加剂的复合调味料,加入开水制成。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猪骨膏、牛肉精、一滴香等调味品,还是柠檬黄、发泡剂等添加剂,最大特点就是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一整瓶1千克的飘香剂或一大包号称猪骨熬制的肉骨粉,售价才30元-40元,一包肉骨粉就能做成几百甚至上千锅的火锅或高汤。算下来,每次使用成本只有几毛钱,就能达到“熬制数小时”的口感效果。 “食品加工和餐饮行业还有很多类似的‘潜规则’。”广西食品餐饮行业人士李伟说,比如将吊白块用于米粉、腐竹,可以让食品蓬松、容易留存;用明矾加工油条,蓬松效果一般比非铝发酵剂更好,“为让自己的产品卖相口感更好,赚取更多利润,这些对人体有害、明令禁止用于餐饮食品的添加料用得很普遍,生产者却肯定不会自己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