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的花朵美丽绽放
——紫云关爱留守儿童小记

2015年6月23日第04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刘现虹

    6月19日,上午十点,格凸河小学塑胶操场上,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正在做课间操,在音乐声中,欢乐的“小苹果”让孩子们忘情地手舞足蹈,一个个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紫云自治县的每个校园里,朗朗书声的背后,是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在麻山腹地,留守儿童、孤苦儿童和单亲孩子,得到的是细微的关照和爱护,他们把老师当成父母,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些变化,得益于紫云教育改革的大思路,得益于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了孩子更安全

    紫云是我市较为偏远的自治县,该县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5986人,其中留守少年儿童18584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4%。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紫云自治县近年来实施了教育改革,敞开大门办教育,大胆鼓励民营学校在紫云落地生根,给予民营学校同等待遇和政策,激励优质办学模式,使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形成竞争机制,从而让更多外出打工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

    为了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紫云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制度,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和具体情况,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和教师包保留守儿童制度。学校教师通过“一对一”和“一对几”的方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对在校寄宿的留守儿童,教师随时进行交流、沟通,给予关爱,了解思想动态;对非寄宿的儿童,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留守儿童走出孤独和忧郁。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紫云建立了贫困儿童资助制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孩子的生活、学习,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社会资助,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除此而外,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留守儿童家访联系制度、留守儿童优先关爱制度、留守儿童实绩考核制度等保障措施的加强,使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只留于形式,而是点对点、实打实的对应。

    为了孩子更健康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紫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心理自卑、不够阳光,针对这些特点,各学校加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足球、篮球、乒乓球、拔河、书画比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留守儿童合唱团、舞蹈队、手抄报社等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锤炼意志。为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设立了视频聊天室,开通亲情电话,分班级安排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每个留守儿童每月至少保证一次。同时在留守儿童生日之际,开展为留守儿童过生日、送礼物、送祝福等活动。多种方式温暖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和社会的关爱。

    在国家、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到目前为止,紫云共实施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29所,添置了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开展了与父母视频聊天、数码照片电子邮件等工作。大营中学留守儿童之家因工作成绩突出,在2014年度获“省级优秀农村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二等奖,获补助奖金2万元。今年,紫云实施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15所,现已完成建设4所,正在建设11所。

    为了孩子更方便

    在紫云,许多学生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很多学生来学校读书通常要走上几里路。为此,紫云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寄宿制学校43所,其中初中17所,小学26所。针对区域内适龄儿童情况,合理撤并学生数较少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建设寄宿制学校。自2014年以来,全县共新建学生宿舍单体23个19425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2587万元。目前已完工8个5200平方米,15个14225平方米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饰。

    在紫云文艺学校、格凸河小学,记者看到学生宿舍一尘不染,被子叠成整齐的方块,漱口缸、牙刷、牙膏排列得整整齐齐,就连鞋子也成一条线摆放,宿舍里没有一点异味,看得出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教育十分到位。

    紫云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边远山区孩子解决了上学难、上学苦的问题。格凸小学的王小红同学说:“以前我们每天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还要过河,下雨天很危险,现在每周只往返一次轻松多了,而且学校就是个温暖的家,老师就像我们的亲人,我每天过得很快乐。”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