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瑜 实习记者 陈国平) “安豆5号品种获国家审定,实现贵州省大豆育种零的突破。今年春播,13万斤种子供不应求,经作所又将增收10多万元。”市农科院总农艺师冯明友、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金月龄对该院探索科研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出科研成果、改革促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子深表赞同。改革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市农科院近年科研成果转化率达70%,远远超过我国10%的平均水平。 市农科院推行科研与产业结合,“放水养鱼”,给予所属9个研究所“高度自治”权,鼓励科研人员入股经销科研成果。安豆5号良种除供本省,还远销四川、云南、湖北等地。经作所让利于经销商,一年也能增收10多万元,经作所从中提取30%作为入股分红,30%奖励一线科研人员,40%补充研发资金。经作所仅有7人,由于机制活,大家争挑重担冲一线,奋战试验田间地头,积极想办法推销新品种,职称晋级有硬件,成果转化增收入,科研兴致高昂,反映出全院科研人员的积极心态。 市农科院一直探索如何将成果创新与转化连接,推进科研工作面向市场,在2004年创办了国有控股、科研人员入股的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院将科技成果(品种)通过评估批准直接转让给新金秋公司,收取成果转让费,形成科研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局面,除在传统的玉米、水稻、非转基因菜用大豆品种选育和马铃薯脱毒繁育等方面在省内具有了较强的优势,还在果树、蔬菜、经济作物等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科研实力增强,不断得到省和国家项目的投入,取得了马铃薯、菜用大豆、蔬菜、山药、特用玉米等一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密切的科研成果。杂交玉米安单2、3、4号,杂交水稻金优990、金秋香优牌优质米,脱毒马铃薯,安豆4、5号等一批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不断推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科研成果直接转化率达到70%。该院选育推广的品种占全省种植面积从2000年年均30万亩到2014年年均达到200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2%,占我市种植面积的50%以上。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批在玉米、水稻、大豆育种、马铃薯脱毒、果树栽培等方面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在省内拥有了一席之地,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成果2个,省级成果18个,市级成果13个,科研成果都已全部推广应用于生产。 通过改革让科研与市场结合,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证了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保值,弥补了差额经费缺口,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就业30多人,创利润达3000多万元,上缴税收已达800多万元。在省内外创办制种基地13000多亩,年制种达200多万公斤,每年给基地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推广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0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达10亿元以上。农科院科技成果(品种)通过评估批准直接转让给新金秋公司,收入近460万元,入股新金秋公司的国有资产除分红150多万元弥补农科院的事业费差额外,增值收益519万元全部上缴国库作为农科院项目配套资金解决农科院的科研项目建设,同时也让科技人员在投资中得到了较大的经济回报。 该院党委书记张鹏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这让院里科研人员看到新希望,目前,市农科院正着手帮助安顺新金秋公司在2015年新三板挂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