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丽娜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在实力为王的全球实体经济竞技场上,一轮决胜未来格局的创新战愈演愈烈。 美国携“再工业化”战略逐渐摆脱金融危机负累,复苏稳固,增势强健;德国“工业4.0”战略推出两年,各国仿效风起云涌;法国着力打造“工业化新法国”,掀开法兰西新一轮工业革命蓝图;日本渴望凭借“再兴战略”走入“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在某种意义上,谁打赢了全球创新战,谁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为未来发展布下有利棋局。 今年两会上,关于“创新”的讨论令人振奋。中国制造2025、创客经济、互联网+……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词频出,反映了中国善于不断推陈出新,把握赢道。 具体而言,中国创新赢道怎么看?在“志”,在“物”,亦在“力”。 以“志”观之,中国创新意愿强烈,“创新”一词早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创新立国”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创新的论断高屋建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对此,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地缘经济与战略中心主任桑贾亚·巴鲁评价道,过去30年间中国在鼓励创新方面取得骄人成绩。“中国领导人一直在非常明智地追求一种旨在让经济持续发展的精确战略。” 以“物”观之,中国有培育创新的肥沃土壤,科技基础、人才储备都已相当雄厚。 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明与专利数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中国不再只是国际创新舞台的仰慕者、模仿者和追赶者,而是成为与世界一流创新国家携手的“合作者”,乃至“引领者”。 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确定2015年为“中德创新合作年”。正在德国举行的2015年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中国担任合作伙伴国。默克尔说,这是“中德创新合作年”的重要组成。多款中国产品获得汉诺威工业设计金奖,中国制造受到国际认可。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载文称,中国要用10年时间将自身从“制造大国”提升到“制造强国”,到2025年打造成具有高度制造水准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培养能够在世界竞争中胜出的主导产业。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安德烈·伊万诺夫指出,中国未来有望成为全世界科技创新和生产中心。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日前发表文章也提到,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让外界看到中国正在瞄准未来的创新目标。报告正式提出“互联网+”计划,承接以前提出的“三网融合”,都是全局性的计划,力促互联网与其他现有产业的协同。这些政策很可能带给中国十分可喜的变化。 以“力”观之,中国创新有金融力,有市场力,更有学习力。 过去一两年间,世界看到中国创新格局下的金融实力。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资本走出去,到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的升级,中国金融是中国创新理念得以付诸实践的有力支撑。 在国际人士看来,中国市场具有吸纳全球创新的巨大空间。全球创新大国德国尤其看好中国市场。德国人深知,作为高品质代名词的“德国制造”首先来源于创新,而创新与制造的最终意义在于使用,即完成销售。毫无疑问,中国已日益成为德国最有增长潜力的出口市场。这意味着大量的德国创新将在中国获得价值实现。 另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中国近年来在许多国际规则的制定上,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创新力。可复制推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制度创新的范例。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一带一路”……这些大概念的提出与施行本身已说明中国创新的思想力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善谋者谋势。从全球范围看,一些国家已经锐敏行动,分享中国创新为世界带来的机遇。英国近日不顾美国盟友的批评,宣布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反映出英国看好中国创新思路下的全球公共产品的未来。 当然,看好中国创新赢道的同时,更应居安思危。目前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与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在创新问题上,中国仍需要向世界学习,不断汲取全球先进知识。正如美国政府在《2015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所说,知识是当今全球经济的“货币”。 寰宇进步,无新不立。时刻保持向学之心,把握创新格局中的志、物与力,中国将在世界创新战的洪流中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