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旮旯村“变形记”

2015年3月17日第02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吴爱民 黄松

    3月13日,普定县坪上乡和平村。

    村里:芦笙绕梁、欢歌悠扬、裙摆跳跃、笑语飘荡,一年一度的“跳花节”让千余名乡亲沸腾在一片苗族盛装中。

    村旁:上千亩李子树花白蕊嫩,咋一望是“银装素裹”,再一看却是新芽春蕾,好不壮观。

    谁曾想,这个离城20公里的村寨曾经是地贫坡陡,石漠化严重,被大家称为“石旮旯村”。泥滑烂路,坡陡弯多,村民们广种薄收,出行“晴天灰雨天泥”,日子紧巴。用村主任安晶的话说:“别个村的姑娘来一看就不愿意嫁,说这么个石旮旯地方咋个在嘛。”

    谁曾想,十年的时光,和平村不仅花香四溢,大道绕山,更可见小洋楼、私家车,人心思进、活力迸发。安晶说:“村里没有一个人住茅草房了,来村里提亲的人都乐呵呵。”

    变化非一日之功,幸福非一人之力。作为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和平村,从2005年开始向石漠化宣战,见石缝就插苗,见泥土就栽树,年复一年久久为功,2000多亩冰脆李硬是给荒山披上了绿装。光是村子好看还不够,过上好日子才是最打紧。近两年来,同是1977年出生的2个年轻村干部——村支书胡勇和村主任安晶努力同心,一边带头致富,跑运输、开砂场,一边积极奔走,为村集体发展“结亲认友”。

    一个好汉三个帮,仅2013年,在全市“同步小康”和“第一书记”的工作推进中,给和平村发展“搭把手”的部门可不少,安顺日报社的来了,市发改委的来了,县计生局的来了……。

    结亲帮扶中,报社走访群众200余人(次),单位及干部出资近10万元对20余户困难户、计生两户进行了慰问;协调资金200万元,修通硬化了4米宽9公里长的3条通组大路,大卡车直接开到李子树旁收果子;投资100万元的“一事一议”项目即将开工,道路不仅能到组,还能到户,群众下山上山更加方便;村委的大楼建好了,宽敞的会议室(活动室)、新购置的桌椅,大伙儿坐在一起精气神更足了;投资近10万元将峰子岩公厕改造一新,群众如厕难的问题解决了……

    当了10多年村干部的支书胡勇说道:“我最想做的事就是修路,但是困难太多,没有做到,‘第一书记’一来,就帮解决了这个第一难题,最近开车来看花的人一拨接一拨,村里以前都没这么热闹过”。

    2014年,和平村获普定县“信合联村发展”坪上镇第一名、普定县“五好”基层党组织、坪上镇综合目标考核第二名,胡勇也多次获得县、乡先进个人称号。该村已连续3年无越级上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0万元的就有26户。

    有了金杯银杯,也不失老百姓的口碑。“现在国家就是好,干部带着政策下来帮我们把小康搞”。73岁的老党员王昌明对村寨的现状很是满意:“这几年大家帮忙做的这些好事,我们都看在眼里头,村委肯跑、上级肯帮、群众肯干,要过好日子其实不难。现在村委喊大家做什么事,没得哪个会抱怨,支持得很。”

    年轻的一代却是“一山望着一山高”。致富带头人龙小勇给我们说了他的愿景:“我跑运输好些年了,钱是挣得一些,但我还是想和土地打交道,现在村里变化大,我就想学点技术搞养殖。”

    比龙小勇先行一步的是村民张振才,这位种植大户在本村种了240亩烤烟,237亩桃树,还在邻村租了340多亩种烤烟,解决本地劳动力30多个。他的计划则是与村支两委一道,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行动就有答案。和平村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除了发展冰脆李、烤烟,又规划了成片种植650亩的经果林,新增桃、梨、杨梅等品种,林下发展养殖,村民增收又多了条路子。

    “和平村的群众想干事,想发展,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机关上学不到的作风和干劲。帮扶工作一定要因群众意愿来定,现在他们缺技术,我们就邀请市畜牧局的养殖专家去上课,以后还会经常化。”和平村“第一书记”陈静如是说。

    上级帮扶+班子合力+群众勤劳,和平村就这样越变越好,往昔的石旮旯正是春好花满园、合力奔小康。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