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蜡染技艺“ ”下去
——走近非遗传承人王月圆

2015年3月17日第03版

分享到:
王月圆在指导学生

    □本报记者 刘现虹 文/图

    活

    在安顺,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传承人王月圆,许多人都知道她是“贵州十大民间工艺大师”,她还是贵州“中国民间文化接触传承人”之一。“不能让蜡染技艺后继无人,只要愿意学我就会教,要让这门手艺薪火相传”,王月圆常常这样说。

    王月圆从事苗族蜡染技艺40余年,2007年以来,免费为农村苗族妇女培训达3000余人(次),传授中、小学学生蜡染文化和蜡染技艺达1万余人(次),去年她教的两位残疾人学生王艳、罗昌颖在第五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第一、二名。

    3月12日,记者走进王月圆的蜡染工作室,她正在给王艳和罗昌颖讲解《麒麟图》的画法。作品中的麒麟自然灵动,栩栩如生,她画的直线线条粗细均匀笔直,让记者不觉走进了远古时期苗家的世界。

    1957年,王月圆出生在西秀区七眼桥镇小关村,这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保存了完好的苗族传统生态,他们文化中的精髓——蜡染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我是偶然走进蜡染艺术殿堂的,我们苗家女孩从小就学习蜡染,只是我坚持的时间比较长,小伙伴放弃的时候我仍然坚持在路上,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从小,王月圆便跟随妈妈、奶奶学习蜡染技艺“点蜡花”。在潜移默化中,她深深爱上了这门手工艺术。

    “结婚生子后,由于生活的奔波,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做蜡染,但因为有很深的情结,在别的小伙伴都放弃之时,我又重拾了这门技艺。”回忆起这些年走过的路,王月圆感叹道。

    王月圆刻苦钻研蜡染技艺的精神被许多业内人士称赞,曾先后多次应邀到北京、南京、成都、美国、加拿大、法国、奥大利亚等地讲学。她凭借勤奋好学以及对蜡染艺术独特的理解和敢于创新的个性,使作品在内涵上突破了传统,进入了全新的领域。王月圆在多年的创作中发现,人才培养是这门手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点。“蜡染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要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艺,我们总有干不动的一天,要培养新生力量。”

    “人们常说,师傅带徒弟会留一手,你也是这样的吗?”记者问道。“只要想学的,我都欢迎,而且不收任何费用,毫无保留。”王月圆爽朗地说。

    已经跟随王月圆学习三、四年的王艳和罗昌颖接过话来:“刚开始学壁挂、桌布的画法,接着学衣服花样,王老师都手把手教我们,遇到关键的地方专门提示,耐心而毫无保留,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王老师的栽培。”

    去年十月,第五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贵阳举行,当王艳和罗昌颖接到西秀区残联通知参加比赛的消息后,两位小女孩十分紧张,因为从未走出安顺参加过比赛。王月圆鼓励她们,让她们打消顾虑,并亲自讲解怎样进行比赛,在规定时间怎样做好产品等临场经验。同时,亲自陪着两位学生到贵阳参加比赛,最后王艳和罗昌颖不负所望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王月圆耐心、细致的教育风格,使王艳和罗昌颖成长为一名熟练的蜡染技术人才,现在她俩在王月圆的指导下,领取产品回家加工,每月可收入1500元以上,这笔固定收入,让她俩十分珍惜。“收入对我们来说解决了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一技之长,我们残疾人也有用武之地。我们从内心十分喜欢这门技艺,如果有可能的话,今后我也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像王老师一样,将蜡染技艺发扬光大。”王艳说。

    据了解,王月圆的“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传承基地”是去年11月挂牌的,学生们常常利用假期到王老师家学习蜡染技艺,在她的指点下,完成了许多蜡染作品。

    “教孩子学蜡染我从来毫无保留,只要肯学,我都欢迎,来我这里拜师学艺的就有100多人,各种讲学、职能培训的就更多了。这些学生,大部分现在都已出师,我现在眼睛老花了,很精细的画有点难处理,所以我要多带学生,把手艺传下去。”

    目前,王月圆仍在东关办事处马军屯村山河小学任教,她正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将这项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而这些都是无偿不计报酬的。在蜡染的路上,她做得很快乐,“不能让民族文化的东西失传”是她常常念叨的话。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