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上一版  
   第08版:副 刊
        
相关新闻
天竺小镇

2014年12月12日第08版

分享到:

    □王继平

    夜幕降临,光影婆娑,收起忙碌一天的零乱,沏上一壶朵贝茶,拂过一阵沁人肺腑的清香,梳理疲惫的心情,放飞自由的思绪。此刻的茶香,便成为提笔叙述、文思泉涌的“催化剂”,成为与古今中外文人雅士们精神相遇的“引路人”。

    每每沏饮朵贝茶,纵是身在数十里之外的安顺小城,我都能够在陋室之中隐隐地嗅到那一丝丝清幽的茶香,从一个叫做“化处”的地方轻轻飘来。

    “化处”古称“天竺”,以盛产朵贝贡茶而闻名,在贵州、在安顺、在普定,这几乎是个众人皆知、谁也不争的事实。“贡茶之祖”受人膜拜,千年不衰,传承着一个关于茶的品质追求、做人如茶的美丽传说。

    昔日,那个叫做“天问”的和尚云游至此,为何独留此间数十年,自然有吸引住天问和尚的诸多缘由。据《郎岱县访册》载:“一僧名天问,河南陈州人,崇祯间官于湘。明鼎革,弃家室妻子遁于黔中,不道姓名。桂邸败状闻,遂削发为僧……至天竺永兴寺削发为僧,法号天问”。今天的化处曾叫“天竺”,而双凤山寺在清朝初年也曾叫做“永兴寺”,这位不知名姓的出家人“天问”就曾在此修行并坐化离去,飘散在岁月的记忆深处。

    如今,天问和尚早已坐化而去,难道他真的对此无动于衷了吗?传说他坐化之时忘记了一双鞋子,到了昆明后遇到一个化处人,便交待日后将鞋子焚化送去给他。这人与神之间的交流,竟是如此的充满了人情味。天问和尚昔日住持修行的双凤山寺,如今只留下了一些残存的遗迹,唯有这一株株他亲手植下或是采摘过的朵贝老茶树,却是根深叶茂,情深意长。

    朵贝老茶树,从一个文化的深层面,不经意的记住了一个叫做“天问”的和尚。昔日“天问”,今日“问天”?化处曾经叫做“天竺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名字,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更充满了佛境禅味。天问和尚吃斋念佛之余,他对朵贝茶的制作品饮更是用心良苦,精思细作,以一个外来大师出神入化的手法技艺,熟练地将其精深的茶道传播到了这个叫做“天竺”的小镇,因为茶的原因,带动了化处地方上村民们种茶的热情,提升了他们喝茶的品味,并且还延长了老人们的寿命。据统计,现化处境内的长寿老人极多,尤其是张家村,光是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0多位,其中10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位,难怪这里被誉为“长寿村”,当之无愧。

    作为“普定八景八洞”之一的“玲珑山”,如今被称为“空山”,地处于化处境内,与朵贝贡茶、天问和尚不无关联。或许是在一个朗日高照的晴天,或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雨中,或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与一些村民老少闲谈,在这个空山之中,云游至此的天问和尚,或许会因为这里的空山美景,茶树丛生而弥留下来,静坐净心,参禅悟道,吟诵古今。

    如今,没有了天问和尚的“天竺”小镇,人们并没有太多的伤悲,对于这个记忆中飘逝而去的智者,他的灵魂精神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在化处人的心中,他仍旧闲游在那一株株千年老茶树下,一边采摘,一边吟诵,一边讲经念佛。他身披袈裟,心怀众生,制茶问药,不曾离去。

    这里,我要借用诗人重庆子衣的诗,结束我的关于朵贝茶的思绪。“空山、新雨。隐身于一棵古茶树/无需云雾,轻盈的足音来诠释/我已在空蒙烟雨里/领悟到朵贝一份安静空灵的禅意/茶香”。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