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田八
1918年,日本明治大学,迎来了一个名叫周伯操的安顺人,他专攻法学和地方自治。此时周伯操已经30岁,对一个留学生来说,不得不说年龄是大了些。
这一年,日本涌进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其原因是,美国、英国政府率先决定退还庚子赔款,资助中国人赴美、英留学,给日本政府造成很大压力。1918年6月,日本外务省颁布了《改善中国留日学生状况案》,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在该法案中,外务省提出:尽力招募优秀的中国学生;废除歧视性待遇;使中国人获得留学日本的实效;采用中方取名而日方握有实权的合作办学形式;官方与民间共同努力推进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事业。可以说,当时的日本留学生政策给了周伯操出国求学的机会。
明治大学是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尤其以文科中的法学和商学最为有名。周伯操出生在中国偏远的贵州安顺山城,从小他在安顺一家私塾上学,后来考上通省公立中学及优级师范学校。
安顺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人们思想封闭落后,能考进日本的私立大学相当不易。因此,周伯操每天黎明即起,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手不释卷,常常通宵达旦,珍惜在日本留学的每一分钟。在留学生中他常常对那些年龄小的同学说:“夏禹惜分阴,陶潜惜寸阴,我辈应惜秒矣,时不我待。”
在日本,周伯操感受最深的是日本的图书馆和教育制度。
闲暇时间周伯操就到图书馆。他每每惊讶日本的图书馆,因为他看到,不管任何人,不管你住在哪里,来自什么国家,只要你拥用一张有效的证件,就可在公用图书馆办理借书证。
日本的图书馆借书证只是把书借出时才用,如果不借书,进馆看书畅通无阻,绝没有人拦你不让进。周伯操发誓,回到安顺后,一定要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图书馆。
在日本,周伯操感受到日本人办教育之普及,日本人家“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他看到日本人利用寺子屋旧舍、普通民宅,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办起各种形式的小学。“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日本人办教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1923年,周伯操回到安顺,立志办好安顺教育。在安顺,女性往往没有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机会,安顺也没有一个女教师,大富人家女子读书,多在家中读私塾,多念三字经、女儿经等。在日本时,他看到日本人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起就武装国民的头脑,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资本,发展国家后劲。
安顺县女子中学,应该说,周伯操是第二任校长,第一任校长刘伯矩当了一年校长,因无校舍而艰难办学,教室狭窄,光线不足而阴暗,办公室缺少、操场狭小,最终离去。于是,周伯操写了《创建安顺县立女中学落成报告书》,规划了办学之规模、经费、设备等等,希望得到社会帮助。在当地士绅的帮助下,建成了教室6间,厕所三个,填平操场三个,整理旧房15间作为办公室,购置300余银元的图书和仪器药品等等。
后来的安顺县女子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服务社会的青年女子。学生胡坚、秦元明皆考入西南联大,成为安顺近代教育界的先驱。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伯操深受日本大兴“学校、图书馆”教育的启发,在回国担任一阵政府官员后辞职回归故里,决心创建“安顺图书馆”,使公众受益公共图书馆。
1929年,周伯操发起了兴建安顺图书馆的爱心募捐活动。短时间内,安顺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赞助,最终,光募捐名册上就记录有3200余人,捐款金额达3万多银元,捐物中有图书、桌椅、设备等。
筹建之初,由于时局非常动荡,周伯操苦无地址修建。黔军旅长彭汉章遗孀毛咏霓夫人捐献其家原购普定县衙署旧地基,供修建图书馆使用。
彭汉章,号仲文,1890年生,四川省潼川府三台县人,民国军事将领,是民国著名黔军将领、北伐名将,曾任贵州省省长、北伐时期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后因与军阀之间矛盾激化被借故处决于汉口。
1930年,安顺图书馆新建馆舍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贵州省最早第一家实行对外开放服务的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采用日本图书馆的图式,呈工字形,馆舍总面积为560平方米,成为当时安顺名噪一时的新建筑。
1945年,山东人薛绍铭访安顺时在他的《黔滇川旅行记》中写道:“县立图书馆,高超清雅,图书馆有书籍千余种,报纸杂志各十余份,在贵州全省中,此为独一无二之大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体系亦具有相当规模,藏有《万有文库》、《丛书集成》等古籍及其他西学、新学等方面的图书,周伯操先生担任第一任馆长,当时他已年过半百,但却以体弱多病之躯,不辞劳苦,奔走计议,劝募捐赠,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