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滕婷 从今年5月起,进社区促和谐、进农村促发展、进机关促服务、进企业促诚信、进学校促成长的“五促五进”宣传教育活动在我市开展,作为窗口行业的市政务服务局怎样开展好“进机关促服务”?10月13日,记者到该局进行了采访。 走进市政务服务大厅,一片忙碌,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咨询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解答前来办事的市民疑惑。 市政务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县级纪检监察员袁家骥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7月,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市级进驻窗口部门有47家(其中:常驻窗口23家、分厅3家、综合窗口16家、服务窗口5家),办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538项;西秀区进驻窗口部门有28家(其中:常驻窗口17家、综合窗口11家),办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428项。市政务服务局为促进便民、利民服务,在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的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考评、考核方案。 同时,设立集 “中心网站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实名认证微博平台”、“手机短信平台”、“投诉电话(传真)平台”、“投诉箱平台”、“意见簿”平台为一体的“政务服务——群众诉求直通交流平台”,加强服务监督。 据了解,2013年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全年共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计592155件,办结592060件,办结率99.99%,在全省“多彩贵州文明行动”考核中实现增比进位,全省九个市州排位第二。 为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畅通交流渠道,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思路,拓展服务形式。与现代科技和社会主流相结合,开通了微信、微博公众平台,这是贵州省首个政务服务类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记者登录微博看到,每一条市民的留言均有工作人员详细的回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微信公众平台可为广大办事企业和群众即时查询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市级部门办事项目名称、办事流程、所需材料、咨询电话等服务。微信、微博公众平台有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可实时解答办事企业和群众的咨询消息,定期为关注用户发送包括通知公告、中心动态等消息。 近年来,我市基层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乡镇便民服务机构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办公人员配备不到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的精神,由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各县、区、管委会政务服务中心积极配合,采取整合公共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整合人力资源,确保有序运行等措施,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实行集中开放式办公;将暂不具备条件的,调剂乡镇(街道)办公楼低楼层办公室,将基层站所集中办公,通过站所内部调剂、适当购置等方式,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全市各乡镇、街道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管、村建、计生、司法、社保、民政、林业、合作医疗等职能站所,均整合进驻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在现有机构、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各职能站所采取固定工作人员、轮流派员上岗等方式进驻服务中心开展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35个乡、42个镇、11个村均设立便民利民政务服务机构,村级均依托现有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服务办事场所。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便民利民政务服务网络体系。搭建起高效、便捷、公开的便民服务平台。 西秀区民政婚姻登记窗口优化对特殊人群服务,开通了老年人优先窗口和残障人士优先窗口;制定特殊人群服务绿色通道:即上门服务。如遇确需当事人本人办理,但当事人无法亲临婚姻登记处的特殊情况,根据当事人提出需求,安排工作人员核查材料,经审核后,可提供特殊人群服务绿色通道(上门服务),要求工作人员上门核查并协助当事人填制表格,让当事人签字并按手印。 窗口人性化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家住西秀区滨河路的李国祥、刘玉琼夫妇,到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婚姻登记窗口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登记窗口在三楼,且服务中心没有电梯,由于他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引导员了解情况后立即通知西秀区民政婚姻登记窗口人员启动下楼提供办证服务。 事情已过去半年多,李国祥、刘玉琼每每提起领结婚证的经历都对政务服务中心的人性化服务赞不绝口。 发生在政务服务人员身上的那些事虽小,却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全体政务服务人员努力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勤政为民的政务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