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北京市推出的学校撤并、小升初直升、“九年一贯制”等一系列教改措施,实际上就是想通过学校的“以强带弱”,给名校降温,但短期内却导致了市场对新学区房的大肆炒作。 “长期来看,‘新政’有利于打破以往因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引发的少数区域学区房价格虚高的现象。”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称,但短期来看,的确会使“新晋”学区房的业主产生涨价冲动。 一方面是政策出台力图扭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另一方面却是随之而来的旧学区房不降,新学区房反升的尴尬。经济学者马光远认为,如此悖论的根源仍然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如果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学区房就会有市场。” 一些受访专家指出,“递条子”“送票子”转化为“拼房子”,是把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转变并提前了。上海某知名媒体近期联合“市民信箱”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52.17%的市民为了孩子上“好学校”会买学区房,在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学校名气以76.09%高居第一位。 “‘择校热’逐渐变成‘择学区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购买学区房似乎稳赚不赔,价格持续飙升,孩子使用完名额,出售时又能大赚一笔。” 但有专家提醒,并不是买了学区房就一定能获得入学资格,不少地方的学区房还有落户年限要求。在北京,一些学校给出了学区落户满三年的入学条件;在上海,也有区内每户五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的相关规定。因此,倾其所有买了学区房,却可能承受并不能如愿入学的风险。 熊丙奇建议,在教育资源均衡短时间无法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学区房的疯狂炒作可以起到降温效果。长期来看,对教师进行整体轮换,待遇实现平等,对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加大补贴力度,都将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