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第01版
要 闻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综 合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4年6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平凡人
2014-06-11

  □本报记者 杨姮玥

  编前语

  安顺属滇黔桂石漠化区,全市87个乡镇(办)有54个贫困乡镇,其中6个一类贫困乡镇,扶贫对象56.2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2.69%,是“十二五”扶贫攻坚主战场。各地党委政府科学规划,调结构、促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坚守奉献,惠民生、谋幸福,生动诠释“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一切要为小康苦干”的信心和决心。杨昌荣、李勇、彭华3个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奉献和感动。

  杨昌荣:用扁担“挑书”三十一年

  “你退休了,寨子里孩子怎么办?”“杨老师,请你回去给娃儿们上课吧!” 2012年8月,紫云自治县大营乡金龙村小打表小学教师杨昌荣刚退休到家没几天,村民们又齐聚他家门口,纷纷求他返校任教。

  64岁的杨昌荣是一名党员,1975年带领村民创办小打表小学,在学校任教至今,已有40年。

  小打表寨里只有20多户人家,坐落在群山中的一个小凹地里,四面环山。对外唯一的通道如羊肠贴山而过,一边岩壁,一边悬崖。不站到山顶,很难发现山脚有个村寨。寨里没有学校的时候,孩子们要么辍学在家,要么到距离小打表10多公里外的学校走读。

  1974年,退伍回家的杨昌荣在大营小学代课,虽然只有小学文凭,却是寨里“文化最高的人”。杨昌荣下定决心要在家乡创办一所学校。村民们捐木头、地基,齐心协力投工投劳,不到20天,一栋两层三间的木房教学楼就修建完工。1975年秋,47名孩子报名入学,麻山深处的小打表第一次响起了清脆的读书声,附近十余个自然村寨的孩子也汇聚于此。

  学校没有桌椅,就用木板垫在石块上当凳子;没有课桌,学生就用木板架在三脚木马上写字。在杨昌荣的倡议下,村民们主动把吃饭的桌椅抬到学校,虽然高矮不一,宽窄不等,但孩子们有了“课桌”。

  山路崎岖,进村出寨都翻山越岭,教科书要到20多公里外的猴场镇去取。每年开学,杨昌荣拿出扁担,肩负起了挑书的重任。有一次,杨昌荣挑着70多斤重的教科书回到学校时,已是凌晨5点过。这一挑,就挑了31年。

  学校建好了,找谁来上课?

  为请教师,杨昌荣几乎找遍三亲四戚。2011年春,杨昌荣把“主意”打到了读到高二辍学回家的侄女陈其美身上。2012年,两位支教教师离开了小打表小学,学校只剩下杨昌荣和陈其美两人。不得已,杨昌荣把陈其美的丈夫也请到学校代课。一对年轻夫妻,加上杨昌荣,三人撑起了小打表小学。

  2013年,陈其美夫妻俩辞职外出务工,学校又只剩下杨昌荣一个人。最后,杨昌荣把曾在小打表代课5年的韦长青从大营乡兴隆小学请了过来,再通过打“亲戚牌”,找到了初中毕业在家的罗勇任教。    

  目前,小打表小学3位教师,负责全校69名学生的教学工作。由于缺少教师,学校采取“双学制”教学:每年只开设三个年级。本学年,小打表就只开设了一、三、五年级。等到下学年,这批学生各上升一个年级后,再开设二、四、六年级。虽然缺少教师,但小打表小学的教学成绩一直排在大营乡小学教育的前列。从小打表小学走出去的孩子,目前有15名在读大学生,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2013年,杨昌荣唯一的儿子因癌症离世,剩下杨昌荣夫妻俩守着这所学校和这群孩子。晚年丧子,对杨昌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看着自己的一群学生娃,杨昌荣说:“他们,也是我的娃……”

  李勇:扎根“边城”十九载

  记者见到平坝县齐伯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李勇时,鞋子裤子还沾着新鲜泥土,朴实的外表透着乡土气息。扎根乡镇社会事务工作19年,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访贫问苦,救济解难,足迹遍及每一户,每一条山岭。

  齐伯,毗邻毕节市织金、贵阳市清镇两县,山高路远,是平坝的“边城”,作为国家一类贫困乡镇,齐伯在平坝一度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2014年5月28日天刚亮,83岁的周发英老太太拄着竹棒从旧院村出门,两个小时后来到镇政府。政府工作人员问老人有什么事,老人说:“我找一个人。”当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时,老人高兴的喊道:“小勇,你可回来了,我一直等你。我今天来,不要钱也不要米,只是想亲自对你说一句‘你是一个好人,比我儿子还好。’”

  周发英的老伴30多年前就去世了,3个儿子外出务工多年,杳无音信。老人生活无着落,屋子透风漏雨。李勇下村了解情况后,帮助老人办理了低保,建起了房子,让老人衣食住行有了保障。老人记忆不好,9次丢失低保存折,李勇9次到银行给老人补办。此后,他向老人承诺:“你来取钱不便,我按时把钱给你送到家。”一句承诺,李勇为老人送低保费上门到家10多年。

  社会事务包括民政、老龄、残疾等多头工作,关系民生,民权,工作员的一举一动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如果不讲公平公正就容易得罪人,尤其是亲人、亲戚、朋友的上门说情。李勇70多岁的姑妈知道他管理低保,晚上上门说情:“小勇,你不可能一辈子当官,趁你现在还有这个权力,你帮我办个低保。”“姑妈,办低保是有条件的,有程序的,不符合条件不能乱办,几万双眼睛盯着我呢。”李勇拒绝了姑妈,得罪了姑妈。

  齐伯镇街上有位中年男子因车祸,脚受伤,找李勇想办低保。李勇调查了解到他的妻子和孩子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每年门面出租收入近万元,不符合条件。这位男子躺在李勇办公室沙发上软磨硬泡两天,李勇还是没给他办。

  19年来,齐伯这个全县贫困人口最多,低保人数最多的乡镇,没有一例为低保评定不公而到县里上访。

  把办公室当家,“家”在办公室,19年来,李勇只要不下村,不开会,他办公室的门都开着,尤其是每周六齐伯镇赶集,李勇就在办公室等着为群众办事。“山里人来办事不容易,不能让他们等,晚了回去走山路不方便。赶集天,群众多,需要办事的人多,这是最好为群众办事的机会。”热心的话语,贴心的工作,大家都把李勇当“自家人”。

  2003年国庆节,他还在加班,两岁的儿子生病了,病情严重,急忙送到了贵阳妇幼保健院。住下院后,接到县里安排调查特困救助对象的紧急任务,他只好留下妻子一人在贵阳照顾儿子。一头牵着儿子的病情,一头牵着重要任务,那40多天,是李勇作为一名父亲,一个丈夫最内疚的日子。但他知道,如果特困救助对象不核实清楚,就会引起群体上访,后果不堪设想。人心是肉长的,谁能体会到他深藏的那份亲情之痛?

  李勇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把证书压在箱底,却把奖金悄悄给了那些贫困的群众。李勇记不清贴了多少钱给贫困群众看病、买药、给车费,给贫困学生生活费,但乡亲们深深地记得李勇这份情,这份谊。在黔中大地,千千万万个“李勇”这样的干部用他们的热血青春、无私胸怀,在大山里默默的坚守着,奉献着。

  (下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