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 闻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综 合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4年5月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村民致富的“拳头”理论
——访首届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巩培荣
2014-05-05

  □本报记者 田歌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一个村庄只有大家都捏成一个‘拳头’,才能真正的发展!”当问起为什么自己富裕了还要带着别人一起赚钱时,作为首届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巩培荣提出了自己的“拳头”理论。

  “从小到大父母就教育我,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以后好为建设家乡多作贡献。自有记忆起,我就把这句话当作我人生的奋斗目标。”2007年,巩培荣放弃他在昆明报酬丰厚的工作,揣着7千元钱回到了家乡西秀区双堡镇海子村(原仡佬村),开始了他的回乡创业之路。

  “我用7000元,租了山头,买了网子,就开始学养野鸡。”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巩培荣的野鸡养殖上了一定的规模,周边村子的很多农户开始来他这里购买鸡苗,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既然那么多人都愿意跟我做养殖,我不如成立一个合作社,让更多的人受益,也减少大家搞养殖的风险。”抱着这样的想法,黔中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并从最初的几名会员,发展到现在近百名会员,巩培荣用他独特的“家乡情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致富。

  “他这个人很有家乡情结,他的思想里一切都是为了家乡的发展,这换作我,是绝对做不到的。”今年刚加入巩培荣的黔中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王绍刚说,能跟着巩培荣一起干事业,完全由于巩培荣的那种要把大家捏成一个“拳头”发展家乡经济的精神所折服。当记者来到黔中缘合作社时,巩培荣和王绍刚一起,正在和一家种养殖公司谈“黑皮花生”的种植项目。“你决定就行,跟着你做,我们放心。”王绍刚告诉记者,巩培荣的眼光非常长远,他希望能带领大家致富,有的人很不理解,总觉得他肯定在打自己的小主意,为了让更多人接受他、信任他,他一家家的去走访、去说服,把他的理念灌输给大家。

  “他刚来找我说一起做‘沙澧特’黄金梨的时候,说不怀疑是假的,后来是我跟着他去看了这个项目以后,我才定下来要跟着他干。”村民陈兴成告诉记者,当初的巩培荣为了让大家跟着他干,不光是用嘴说,更是自己掏钱请大家去河南等地对项目进行考察,“他去的时候只有两千多块钱,给我买了机票,包了住宿,回来就没钱了,他打电话让家里给他打钱,我觉得他真的不容易,就掏钱买了回程的火车票。”陈兴成说,加入巩培荣的合作社,不光是项目很好,更是因为巩培荣对大家的那份真情感动了他。

  记者来到黔中缘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梨树中间竖立着整齐的鸡舍,巩培荣的金果林种植由于林下绿壳蛋鸡项目的加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条生态健康的循环发展产业链。

  “目前‘沙澧特’黄金梨种养殖基地面积达到1500亩左右,年销售可达450万公斤。这就是‘拳头’理论发挥的效应。”巩培荣告诉记者,为了将土地整合,并且让村民和他一起回家创业致富,他自费前往浙江等地,对那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宣传合作社的致富理念,最终,他的真诚打动了绝大多数村民,大家不但把土地流转了出来,更有很多人回家和他一起搞起了创业。

  “在外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回家既能致富又能建设家乡,何乐而不为?”在外打工20多年的谢二忠就是被巩培荣“说”回家的村民之一。如今,谢二忠夫妻俩都回到了家乡海子村,跟着巩培荣搞起了养殖,而谢二忠的儿子,也在家乡开起了挖掘机,一家人在城里买了房。说起跟着巩培荣创业,大家都直说“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据统计,目前除了“沙澧特”黄金梨年销售可达450万公斤以外,黔中缘合作社年销售的成品七彩山鸡达10000余只、育雏鸡苗80000余只、成品绿头野鸭5000余只,合作社实现年纯盈利180余万元,带动100多农户就业,增加农户纯收入96.7万多元。

  “下一步,我们还要搞观光农业,让合作社的成员们不光搞种养殖,还要搞农家乐、烧烤摊、观光农场,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加上观光农业可以美化环境,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个‘拳头’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家乡就能越来越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巩培荣充满了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