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 “改革”,这个蕴含着无限生机、充满着巨大活力的词汇,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作用下,总是那么耀眼,那么闪光,那么引人注目。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之中,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精心铸就的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扬了改革旗帜,突出了改革主题,明确提出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这六大方面进行改革,总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决定》,充分展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高超的政治智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彰显了党中央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和政治勇气。 蓦然回首,我们党在改革的道路上,曾经迈出了无数可圈可点的成功步伐。1929年12月,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时召开的古田会议,就改进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使中国革命得以走向光明,走向胜利。35年前,发端于中国农村的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得到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认可和推动,由此诞生了新的全面的改革。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改革”如一夜春风,迅速吹拂神州大地,改革改变了中国,中国因改革而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果断决定,使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神州大地处处展现着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 “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一步步的改革探索前进,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入新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再次把改革推向了高潮,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新航程。如今,新中国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从“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嬗变为“世界经济引擎”!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们在35年的改革高歌中奋勇前进,我们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改革、深化改革,我们能勇敢地面对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更敢于闯进改革的“深水区”,勇于攻克改革的“攻坚期”,推进改革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红利,向改革要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必将转化成改造现实中国的强大力量,《决定》描绘的宏伟蓝图,必将变成美好的现实。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高高举起改革旗帜,把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要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当前,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社会上也开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药方”。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一定要具备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所谓战略定力,就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能有丝毫动摇;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为了赢得少数人的掌声。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不清楚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统一部署,不要急于求成。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各方关系,谋求最大效益。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要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安顺人民素有改革创新精神,黔中之地历来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今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中写到,“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委书记曾以‘拔河比赛’比喻包产到户的推广。”这个“改革开放之初的包产到户”指的就是我们关岭自治县当年的顶云公社—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1978年,关岭顶云公社实行“定产到组”、“包产到户”,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并称“北凤阳、南顶云”,成为新中国最早实行农村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1988年,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指导下,安顺建立了“贵州省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多年来,试验区发挥了很好的“改革探路子”作用。(下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