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可吟 卸下浓妆,吴发健看上去是个慈眉善目的普通小伙,匆匆一瞥,大概也猜想不到他有一副令人羡慕的好嗓子。 在出演《亚鲁王》之前,29岁的吴发健,就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黔西南赛区非职业民族唱法一等奖,2008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专业组民族唱法第一名。2010中国红歌会,荣获贵阳唱区10强,第八届“金钟奖”声乐大赛贵州选拔赛民族组一等奖…… 正是因为自己的好声音,吴发健被最终定为了歌剧《亚鲁王》的男主角。这是吴发健第一次登上戏剧的舞台,这一演也让他获得了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最佳演员奖。 他笑着说,自己也算是“唱而优则演”。 “我做梦都在想剧本。”吴发健说,他是一个歌手,却不是一个演员,突然要他以一个演员的身份代表安顺参加比赛,他总觉得责任重大。 “当时看到剧本我都傻眼了,很厚的一摞。但也只有硬着头皮去背,去理解。”吴发健是兴义人,虽然在安顺工作了几年,但对于安顺的文化也并不是太熟悉,“我知道要演好亚鲁王,就得去熟悉他,就像熟悉自己一样,这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 “有时候排练结束早,我就走路回家,跨大步,比手势,台步怎么走,我就怎么走。一路上质疑的眼神自然少不了,可我也顾不了这么多。排练的时间并不长,我不能毁了这个角色。” 从艺术团到吴发健的家路程并不近,坐车大概要花10几分钟,吴发健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 吴发健说,演和唱不一样,一个姿势、一个眼神不对,感觉就会不一样,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不同了。所以有时候一个动作要反复做很多次,这是比较辛苦的。 “剧本里,对你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记者问。 “最难的大概是如何演绎好不同时期的亚鲁王。从少年的桀骜到中年的沉稳再到老年的厚重,90分钟内如何去展示他的王者风范,如何让别人一眼就能认同你,这是很困难的。” “太难的时候,没有想过放弃吗”? “我一直都希望有比我更好、更合适的人去诠释这个角色,不是因为推卸责任,只是觉得这是一门艺术,故事很好,应该让更优秀的人去驾驭他。不过我很感谢和我一起奋斗的老师和同事们,他们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陪着我一遍一遍的排练。”吴发健说道。 说起自己的同事们,吴发健感慨颇多。“为了给我的表演做指导,团里特别安排了专业表演老师来帮助我,老师常常天没有亮就跟着我们一起排练,凌晨两三点才回家休息,可是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每一场排练都认认真真的看我,把我的不足记录下来,及时和我沟通,给我指正。每一次交谈,我总能在从他身上感受到艺术的精神和魅力。”吴发健说。 “会演结束了,我希望我们可以把《亚鲁王》的内容丰富起来,加强表演,把《亚鲁王》和我们的地方民族文化推广出去。 ”吴发健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