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昕 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长达26000多行,如何转换为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让无数英雄史实,“王”的英雄形象在短短的9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得以演绎,近日,记者专访了歌剧《亚鲁王》的编剧罗迎贤和音乐创作张启贤,了解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 罗迎贤曾是国家文华奖编剧金奖的获得者,他坦言,“史诗题材要改变成戏剧是个不小的挑战。史诗叙述的内容很多,从苗族由来到第31代王亚鲁王,其间还有30代王,涉及亚鲁王就有很长的历史。只有90分钟左右的舞台歌剧,无法完全展示这么厚重的历史,所以就要摘其精要,重点展现了亚鲁王带领族人在迁徙中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为更真实展现亚鲁王的英雄形象,罗迎贤与该剧的主创团队多次到紫云自治县宗地乡湾塘村、大地坝村,四大寨乡猛林村等地实地采风,现场观看苗族歌师演唱,服装、道具表演,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感受《亚鲁王》的民族文化底蕴。 创作过程中,罗迎贤综合了《格罗格桑之歌》、《格洛格桑》、《杨鲁的故事》、《雅鲁的传说》等素材,舍去史诗中的神话色彩,将亚鲁王打造成一位实实在在,现代人能看懂能相信的英雄人物形象,从梳理到成型,九易其稿,从最初的三万字浓缩成一万多字,以期打造出一个形象更为丰满的亚鲁王,呈现一段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罗迎贤说,史诗没有文字记录,仅靠口头流传,默默地在民间传诵,一个民族数千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是难能可贵,也是值得颂扬的。 《亚鲁王》以歌剧的形式予以体现,音乐的创作是重要的环节。为此,国家一级作曲、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张启贤,不顾路途遥远深入紫云麻山腹地,听苗族歌师唱诵,为音乐创作吸取灵感。 “《亚鲁王》大气、恢宏,人物有血有肉,要怎样的音乐来为宏大的叙事场景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服务,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全剧90%以上的歌曲都以西部苗族方言区的民歌、古歌、芦笙曲为素材,并经过了再创作。首先在曲调上选择了高亢音乐,我选取了紫云大花苗的民歌《阿呜依》,它非常符合亚鲁王的英雄气概。这个基调在剧中很多唱腔中都使用了。”张启贤说。 此后,无论是表现迁徙路上的凝重悲凉、为部族捐躯的慷慨悲壮,还是告别故乡时的哀婉忧伤、惜别时的情深意长,以及对生命的讴歌赞美,主题音乐都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而歌剧的整个音乐布局则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采用合唱、对唱、重唱等形式,让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有层次感。 “我的亚鲁王,活着的亚鲁王……”采访中,张启贤一直哼唱着亚鲁王的曲调,似乎仍沉浸在创作的氛围中。他告诉记者,歌剧展现的是苗族的迁徙史和风俗史,最让人动容的是,看到亚鲁王放弃疆土迁徙、失去最爱的王妃都不愿意兄弟相残时,演员都会不知不觉地流泪。 另外,为更好地体现歌剧音乐的民族性与戏剧性,张启贤不仅为全剧的主要人物设计了性格各异的音乐主题,而且还将西洋歌剧的一些音乐形式与西部苗族方言区民间音乐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宏大处高亢激昂,细微处催人泪下的音乐演绎风格。 “我们力图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场视觉与听觉共享的歌剧‘盛宴’。”他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