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毓彬 仅仅6年,普定县新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成功演绎了破茧为蝶的华丽蜕变,由最初成立时的7户农民发展到现在的400余户社员,带动全村1700余人增收致富。 初冬时节,沐浴着冬日的阳光,记者来到普定县猫洞乡新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满山碧绿的景象,从山沟底到山顶,满山坡都是一行行、一片片的茶树,墨绿色的茶树叶油亮亮的,在阳光下更加显得青翠欲滴。 合作社法人代表杨德胜指着一处山间茶园美景,自豪地告诉记者:“你瞧,那就是电影《神马都是浮云》拍摄的地方,很漂亮吧。”据他介绍,茶叶基地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周边的很多游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前来观赏美景的人络绎不绝,给村里的农家乐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据杨德胜介绍,进入冬季,由于茶叶产量减少,茶场的主要工作是茶种管理,优质的茶种管理能让茶叶到次年春季产出优质的春茶。 “每到春茶采摘的时候,每天都有近百名村民在茶场采摘,漫山遍野一派繁忙景象,可热闹了,村民除了每天都有近百元的收入外,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真正是在家门口就业。”杨德胜说。 据杨德胜介绍,新民村是普定县边远少数民族山村,全村有6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组,1700余人,5200多亩土地。2007年以前,村里有茶叶种植面积1000多亩,都是村民“单打独斗”,茶园管理混乱、产量低、品质差,到采摘季节村民自己不会加工,只能以10来元的价格卖干茶,采摘的茶青由于不规范,也无人问津。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犹如一盏明灯,给村民们照亮了增收致富的新道路,在市关工委、普定县供销社的支持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该村7户胆子大、盼致富的村民联合起来,每人出资10万元,成立了普定县新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7户农民把自有的210多亩茶园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并贷款30多万元,建起了茶叶加工厂,采取统一收购茶青、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很快收到成效。2008年,合作社加工的毛峰茶售价为300多元一斤,高绿茶也卖到了50多元一斤,茶青也由原来的2元一斤提高到20元一斤,在村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合作社农户经济收益大幅度增长产生的效果,吸引了该村和邻村的茶农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社,到2009年底,入社成员发展到236户,合作社茶园面积达到2100亩,入股资金达到160万元。规模扩大后,合作社努力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和加工能力,筹集资金添置了27台机械设备,新修了438平方米加工车间和156平方米化验包装车间。生产出独芽、毛峰、高绿、绿茶、红茶五个品种成品茶,除了在省内销售,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许多农户就此脱贫致富。 “一户茶农的规模很小,我们把这些茶农都联合起来,就变得强大,不但保证了茶叶的品质,也提高了茶叶价格,以前茶农不知道种什么样的茶才值钱,茶叶卖到哪里去,能卖多少钱,现在这些问题合作社都帮他们解决了。”杨德胜自豪地说。 对经济困难的社员,合作社更是鼎力相助,指派技术人员到社员和茶农茶园,按时帮助社员和茶农解决茶叶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社员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许多原本只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家庭开支的家庭和留守人员,逐渐被纳入合作社或发展成为茶农,使他们走上了技术致富、联合致富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