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三年来,全市干部职工始终以全省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断地实践会议精神和要求,确保工业经济发展始终置于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确保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安顺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三年来,我市始终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期间,国发2号文件、黔党发15号文件、省经信委支持安顺工业提速发展有关意见等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在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安顺市牢牢抓住这一个个机遇,与自身发展对接,使之转变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振兴工业之路,强势扬帆起航!
搭建平台 转型升级
镇宁自治县在实施工业化时创造一个“无中生有”的奇迹。既无原材料资源优势,又无传统生产历史,镇宁轻工产业园却引进了国内一流的纺织、纸制品加工企业,这种企业现代化、高就业、无污染。
这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生动实践。
尽管我市资源丰富,用地条件较好。但是在“工业强市”战略中,我市依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集聚化、集约化、集群化、特色化”,加大园区建设,促进项目集聚,加快产业发展。
黎阳高新区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项目上,使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
紫云产业园区按照“以石为主、以石俱进”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了猫营石材加工园建设工作。
……
三年来,我市始终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始终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工业总量壮大;始终以企业服务为宗旨,推动产业能力提升;始终以地方特色为主力,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始终以跑上跑外为动力,推动招商引领力度;始终以市场活力为动力,推动民营经济倍增;始终以基础设施为着力,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始终以信息产业为助力,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通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我市有15个工业园区列入《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0个产业园区列入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其中2个园区纳入省30个重点园区培育名单。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高于“十一五”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8.3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投资总和;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1.1亿元,比2010年净增95.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资总和的1.8倍。
三年来成功实践,营造了全市思工业、议工业、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科学正确抉择,通过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速转型、实现快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条经济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安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铺就。
三年拼搏 释放能量
回眸过去三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安顺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运行质量最佳、发展环境最优的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具有旅程碑意义的三年。
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3.28亿元,分别比2011年、2010年增加83.45亿元、159.28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95.15亿元,比2011年、2010年增加22.81亿元、41.33亿元。
工业增速排位持续向好。201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高于“十一五”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12年,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6%,增速由2010年全省挂末跃升至第四位。
工业投资规模实现翻番。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1.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10年的4.74倍;工业投资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22.96%提高到2012年的30.27%。
重点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12年,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3.28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1.5亿元,占38.9%;原材料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1亿元,占23.98%;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7亿元,占19.19%;特色轻工实现工业总产值63.82亿元,占17.57%。
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9月底,全市14个工业园区已建设面积36.1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园区建成2.6平方公里。建成园区道路182.62公里;铺设供水管网138.34公里,日供水能力3.1万吨;铺设排水管网202.7公里;完成电网建设182.35千米,建成17座总变电容量237.8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为工业园区提供用电保障;通信网络实现园区全覆盖;铺设燃气管网52.2公里。全市园区核心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以上,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秀工业园区核心区已基本实现“八通一平”。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29%,占GDP比重达到57%,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分别达到7557户和61461户,是2010年的2.57倍和1.3倍;民营经济注册资金221.42亿元,是2010年的2.87倍;2012 年民间投资额243.44亿元,是2010年38.18亿元的6.37倍。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社会就业空间明显拓宽。2012年,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4.76万人,比2010年增加1.95万人,增长69.4%。大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全市累计新增小微企业4400余户,带动就业25000余人。
三年来取得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全市对工业强市的认识更加统一,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积极,执行更加坚决。工业化正在释放提速发展、奋力赶超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