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 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 闻

第02版
要 闻

第03版
产经视野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3年9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她治好”
2013-09-30

  □本报记者 冯毓彬

  “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走进杨小敏家中,看见她正在耐心地辅导女儿做功课。家中摆着一张老式旧床、一张桌子、几张小板凳,一台黑白电视机。

  “这些年我们一直拼命挣钱,想把女儿的病治好,女儿很喜欢读书,还说长大后要当医生,救很多的人。”看着专心写作业的女儿,杨小敏眼里浸满了泪水。

  28岁的杨小敏和32岁的丈夫汪正平都是普定县鸡场坡乡白桥村的普通农民,2006年,随着一声女婴哇哇声响起,汪正平夫妇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家里为其取名汪洋。“当时抱着女儿,看着她圆圆的小脸、胖胖的小手,心里面别提有多开心了。”说起女儿刚出生的场景,杨小敏掩饰不住的喜悦。

  可是世事难料,两个月后,小汪洋断断续续地生病,拉肚子、咳嗽、呕吐、发高烧。初为人母的杨小敏不敢怠慢,便和丈夫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小汪洋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

  “当时医生告诉我,这种病目前在国内很难治愈,光是手术费就要花上10多万元。”杨小敏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都是靠务农为生,10多万块钱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万般无奈之下,杨小敏只能抱着女儿回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望着怀中不幸的女儿,杨小敏决定,不管怎么艰难,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治好,把孩子抚养大。

  “从小到大,女儿经常生病,三天两头就要进医院,家中的积蓄和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部都花在给女儿看病和买药上了,当时也有人劝我将其遗弃,但我和丈夫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好好照顾她,看着她长大成人。”说到当年的决定,杨小敏一点也没有后悔。

  2012年,杨小敏发现女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稍微走一点路就会出现呼吸急促,手指和脚趾开始出现淤黑的现象,偶尔还会出现短暂的呼吸困难。

  “女儿很懂事,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和难过,每次呼吸困难的时候,她都会蹲在地上,或者是蜷缩在床上,即使很痛苦、很难受,也不会哭出来。”杨小敏告诉记者,每次看到女儿这样,自己的心都会像被针扎一样。

  看着女儿的病情越发严重,杨小敏和丈夫东筹西借到一万多元钱,带着女儿先后到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检查治疗。

  “当时医生告诉我们,女儿的病在贵州医治不了,必须送到上海、北京这样拥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地方才有治愈的希望。但当时身上的钱已经用得所剩无几,所以只好先带着女儿回来了,等以后攒够了钱,一定把女儿的病治好。”眼见治疗无望,汪正平夫妇只好又把女儿带回家中。

  7年来,为了给女儿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汪正平除了耕种田地里的庄稼外,还经常到附近打零工,“我只希望能早点存到女儿治病所需要的钱,早点把女儿的病治好,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老实憨厚的汪正平如是说。

  离开的时候,汪正平夫妇背着小汪洋来送我们。“我每天都会走那条路接送女儿上学放学,她身体不好,走不了那么远的路,上学放学都是我背着她,虽然累了点,但是一想到她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学到知识,接受教育,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女儿很爱学习,成绩也好,假如病一直治不好,我就一直背下去。”临走时,杨小敏指着一条乡间小路对记者说。

  车子快离开村子的时候,记者透过窗外,看到落日余晖下,汪正平夫妇背着女儿,行走在回家路上,走得很慢却很踏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